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子女的感恩

張若怡的母親叫劉東旭,湖南人,七七事變後跟著南下逃難。當時經由校長推薦到成都師範學院就讀,因而認識了張若怡的父親。當時就讀成都空軍官校的父親,在一次任務中意外墜機,造成顏面及手部傷殘,但母親不顧親友反對,堅持與父親共組家庭。一家人於民國38年來臺灣,父親因受傷無法工作,家中都靠母親撐起經濟大柱,而母親平時也非常熱心公益,還曾獲得好人好事代表的肯定。

字幕內容

子女的感恩 我叫張若怡,今天主要是來述說,我媽媽的生平,我媽媽的生平故事,我想我媽媽的故事,不管在她一生的經歷,或是她愛情、婚姻方面都是這個…非常精彩,甚至於可以媲美什麼雙城記啦,這一類的故事。 那我想,主要是因為我媽媽,她大概三年多以前做了一個小小的手術,是腹腔鏡的手術,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原因,她手術過以後,她就失智了,所以說今天就由我來口述她的生平。 那這樣講起來我媽媽她叫劉東旭,湖南越陽人,生於民國十一年,她幼年的時候咧,家境環境蠻富裕的,小學畢業以後,她就就讀於越陽,那個時候基督教的復甦會建立的一所女中,她就讀於這個學校。 在民國二十七年的時候,因為抗日戰爭,她學校就牽至洞庭湖南岸有一個叫南縣羅家水這個地方,她牽去以後沒有多久,大概這個…日軍又接近了,所以她們沒有辦法,就再延著這個沅江上游,牽到這個沅陵這個地方。 到達沅陵以後,我媽媽那個時候大概也要畢業了,所以她也很擔心啊,因為他們戰爭的關係,她家庭的接濟沒有辦法來。 所以說那個學校的校長,就為我媽媽她們打聽到說,在四川的城都有一個師範學校,這個是公費的不用學費,就幫我媽媽申請,但是這個…也申請教會幫她貸款一些錢做為路費之用。 那另外有一位美國的宣教士是她的老師叫做何樂施。這一位老師為我媽媽準備非常多的衣物換洗的,還有蠟蠋啊火柴隨身需要的東西,那這位老師她為我媽媽所做的一切,讓我媽媽永生難忘。 那我媽媽到了成都以後咧,就讀書,在那邊因為她一個同學的介紹,就認識我的父親張文憲,那時候我父親在四川的成都就讀於空軍官校,兩個人就開始交往。 然後在民國三十四年,因為抗戰勝利了,我媽媽就回到湖南越陽去她那個原來學校去教書,她也畢業了她還在教書,那我父親他也畢業了,後來就派到這個,去美國去受訓一年。 那第二年回來以後,他在南京待了很短的時間,然後被派到遼寧省的瀋陽,那他…但是在民國三十六元月的時候,一次出任務,駕駛B25轟炸機,結果飛機失事摔下來以後,那我父親就非常非常嚴重。 那他們的部隊因為他是飛行員,所以說立刻幫他專機啊,送到北京的…北京大學醫學院的北大醫院去救治,後來救回一條命,但是我父親顏面燒傷非常非常嚴重,然後兩隻手都…都殘廢了。 右手是從手肘的部份就沒有,左手是完全沒有手指,所以非常嚴重。那經過這件事情以後,我的媽媽得到消息就趕到北京去探望我父親,但是當然我父親因為這個受傷非常嚴重以後,他這個…心理受到很大的打擊啊,數度輕生啊。 但是我媽媽很堅持要跟他共組家庭,她非常非常多的親戚朋友都叫她慎重考慮,但是她仍堅持的,所以她們在三十六年年底結婚,在北京結婚。 那三十七年的十一月,就生了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叫張若瑩,因為她在北平出生,所以她的小名叫平兒。這個平兒在還沒有滿月的時候,北京就要淪陷了。 所以我媽媽就離開北京,到這個…浙江省去投靠我的大伯父他們一家人,那當時我的父親就到南京的空軍…那個時候,中華民國建都南京,在南京的空軍總醫院住療養院。 一直到民國三十八年的時候,我父親就由南京來台灣,媽媽是從杭州來台灣,然後他們原先是住在這個…東門町啊,台北是東門町那邊,後來結果,台北在長春路蓋一個眷村叫光復興村,他們就搬過去那邊。 那媽媽…我就是在那個…四十一年在那個眷村出生的。剛剛來台灣的時候咧,我爸爸因為他受傷的緣故,他又不可能再工作了,所以說都是我媽媽一直在工作來養…照料這個家庭。 那我媽媽剛剛來的時候,是在當教師,後來她在鐵路局工作一段時間,在民國四十九年的時候她就任職於台灣基督教福利會叫TCS,這個做了二十年她一直做到她退休。 那當時我們台灣的經濟環境不是很好,所以說大部份的美國的救援物資,都是由這個基督教福利會來發放,我媽媽因為她工作的關係,她接觸到很多公益啊、慈善的團體。 所以說在當時這個即使上我們自己家庭的手頭不是很寬裕,她仍然接濟這個像慈善的團體,好像六龜育幼院啊,中華婦嬰、神學院她都固定的有一點小小的贊助。 另外就是說我媽媽真的是一個急功好義的人,她也非常的就是說,手頭不是很寬裕,她仍然做非常多的這種事情。 在大概民國三十八年的時候,他三十七年生了一個兒子,三十八年的時候他駕駛一支文氏飛機在福建省上空就失事了,然後他的太太就帶著小孩子來台灣。 後來因為,自己要工作養家然後再改嫁,所以她的小孩子養在我們家裡,養在我們家裡,這個小孩子當然他讀書各方面都非常出色,目前在美國芝加哥,他在芝加哥。 所以說,我媽媽她一生啊,信仰基督教,信仰基督上帝,她也在教會進行了服侍,她的很多故事、事蹟,也在當時的這個報章啊雜誌裡面報導,但是現在一時我們手頭不曉得她收在哪裡找不太到。 我們家和一般家庭比較不太一樣是因為我媽媽必須出去工作,所以她長年在外面工作,反而是我父親在家裡面做,所以說我們有時候跟人家講都不可思議,我父親是沒有手的一個人,他是買菜甚至於炒菜給我們這樣子,到最後他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大概是這樣子… 但是我父親他是因為軍人出生的,所以說他雖然受了很重的傷,大概四年到五年以前還不到,才過世,將近八十九歲高齡,那因為他是軍人所以說他的生活非常規律,自我要求也很高啦這樣子,所以他也相當高壽才過世。 我媽媽就是說她自己因為環境,從小經濟環境家境很好,到後來雖然吃了一些苦,但是她好像也…有信心日子會越過越好,所以她不是很在乎這個物質上面的問題,我想我媽媽對我們所有人的影響都非常的大。 每一個人都說他自己的父母有多好能多好,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那很多人就說,下輩子我還要做你的兒女,或者我來換我來做…,但是我們因為信仰的關係,所以說我們今生到永世,我們都,我個人非常非常高興有這樣的媽媽,她是非常非常偉大的。 我想說當然也重覆我前面的話,我也要大聲的感謝上帝,在最後的這段時間,最後這幾年,我媽媽跟我們在一起,她本來,我媽媽的英文名字叫JIN,她的同事都叫她”緊張”,很緊張的一個人,但她失智以後反而變得非常輕鬆,所以說我想感謝上天……

基本資訊

  • 貢獻者
    上傳者
    執行團隊(北部)

    蒐錄者
    蔡立
  • 創作者
    張若怡
  • 時間資訊
    錄製日期
    1900/01/01
  • ISBN
    2014005003
  • 材質
    瀏覽次數:8798
  • 媒體類型
    影片
  • 尺寸
    00:09:46
  • 時間分期
    家庭/家族
  • 版本
    完整影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