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73歲的黃復興,14歲開始跟著爸爸學習竹編技術,已有一甲子的時間。製作修理蒸籠流程繁複,一天僅能製作一籠,雖然製造耗時,但手工竹籠蒸出來的食物中帶有蒸籠的獨特香氣。黃家三兄弟從年輕開始就以製作蒸籠為業,並各自有其特色,兄弟間不藏私的精神也成為鄉里間的美談。
字幕內容
我本人黃復興啦,從以前當小孩時十四歲,十四歲學,跟我父親學,我父親那時候都做框架,再來修理蒸籠,才開始會修理蒸籠,再做新的,我們兄弟三個合作,再來做新的,共同做新的這樣,剛開始學那時候,會先學劈竹,劈竹和做框架,再學蒸籠,劈竹會劈再來做蒸籠這樣,竹子一開始要劈竹再來做蒸籠,會劈竹,就蒸籠來學比較快這樣,跟我父親學這樣比較快,這個竹子,以前做因為蒸籠,說竹蒸籠再蒸比較有香味,這個蒸籠皮才會吸收水氣,才會乾鬆,蒸過才會彈性,才會有稞香的味道,大家都那時訂作,吩咐一下照做,也不曾做現成起來賣,然後做這個蒸籠,大小都有,這個材料,大小都可以做,做到現在這樣子五十,一甲子了啦,十四歲做到現在,差不多要一甲子了。 [01:52]五十八年有了,做到現在這樣,大家都訂做照做,都吩咐我照做啦,這個蒸籠蒸出來的稞比較香啦,現在我們兄弟依每個人做,依每個人的功夫不同啦,都做不同,要依個人研究,這樣坐起來蒸籠才會勇啦,才會實用啦,這個蒸龍它在做一日都只有做一個而已,人家吩咐做的,有時候做幾百個啦,過去店裡做啦,有時候如果都做,生意人都專做四五個三五個都有,都不一定做幾個,就都工作,大家都現在下去蒸,整個稞才會乾鬆才會整個香味,大家都要做這樣蒸籠,才就從古早做到現在,那我當小孩那時年輕在做,那時都用腳踏車在載,用腳踏車去載,那現在載都七八個這樣,訂價載七八個啦,都載四處給人家這樣啦,新訂的生意都有啦,都載四處給人,用腳踏車當時很辛苦啦,都沒有摩托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