凃丁信早年在鹽場工作,滿佈硬繭的雙手是他長年辛勤工作的表徵,儘管臺灣西南沿海的製鹽產業已經式微,現年75歲的他,仍堅持在臺南縣北門鄉井仔腳瓦盤鹽田,重現早期鹽工曬鹽、收鹽的場景。透過他的解說,彷彿將時間拉回到50年代,讓我們有機會認識臺灣長達338年的曬鹽文化。看著鹽田產業由盛轉衰,他希望傳產結合觀光,為在地的子弟帶來更多就業機會,讓臺南的鹽田風光,持續散發著它的生命與價值……
字幕內容
凃丁信早年在鹽場工作,滿佈硬繭的雙手是他長年辛勤工作的表徵,儘管臺灣西南沿海的製鹽產業已經式微,現年75歲的他,仍堅持在臺南縣北門鄉井仔腳瓦盤鹽田,重現早期鹽工曬鹽、收鹽的場景。透過他的解說,彷彿將時間拉回到50年代,讓我們有機會認識臺灣長達338年的曬鹽文化。看著鹽田產業由盛轉衰,他希望傳產結合觀光,為在地的子弟帶來更多就業機會,讓臺南的鹽田風光,持續散發著它的生命與價值……
字幕內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