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1941年生,8歲跟著家人來到臺灣,住在臺北市中山北路的巷子裡。就讀於中山國小的她,認識的第一條路就是中山北路,知道的第一條河就是瑠公圳,對她來說,瑠公圳的功能就是清洗學校的課桌椅,她笑說有一次把桌椅丟到河裡洗,結果課桌椅竟被水流走了,大家追著桌椅跑,最後還是把它們撿回來。隨著時間的流逝,瑠公圳變成道路,不能再清洗桌椅,周遭的街景樣貌轉變,早已看不到古老的景致,但對她來說,臺北永遠都是一個美好的地方,讓她擁有許多美好的回憶。
字幕內容
張曉風1941年生,8歲跟著家人來到臺灣,住在臺北市中山北路的巷子裡。就讀於中山國小的她,認識的第一條路就是中山北路,知道的第一條河就是瑠公圳,對她來說,瑠公圳的功能就是清洗學校的課桌椅,她笑說有一次把桌椅丟到河裡洗,結果課桌椅竟被水流走了,大家追著桌椅跑,最後還是把它們撿回來。隨著時間的流逝,瑠公圳變成道路,不能再清洗桌椅,周遭的街景樣貌轉變,早已看不到古老的景致,但對她來說,臺北永遠都是一個美好的地方,讓她擁有許多美好的回憶。
字幕內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