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次的周福興,經歷日治光復時期,走過一甲子的歲月,曾經幫人看牛當長工,也曾因為肚子餓翻窗進老闆家偷吃冷飯;18歲光復初期到派出所當工友,雖然不識字,但總是利用送公文時,邊送邊學認字。因為在派出所提早跟外省人接觸,比同齡客家人早學會「國語」,也讓他後來當兵考試,無往不利。像是臺灣近代史的他,常妙語如珠說出那個年代的語言趣事,例如「鞋帶」變「海帶」,「通訊兵」變「神經病」等客家國語,樣樣讓人捧腹。
字幕內容
23年次的周福興,經歷日治光復時期,走過一甲子的歲月,曾經幫人看牛當長工,也曾因為肚子餓翻窗進老闆家偷吃冷飯;18歲光復初期到派出所當工友,雖然不識字,但總是利用送公文時,邊送邊學認字。因為在派出所提早跟外省人接觸,比同齡客家人早學會「國語」,也讓他後來當兵考試,無往不利。像是臺灣近代史的他,常妙語如珠說出那個年代的語言趣事,例如「鞋帶」變「海帶」,「通訊兵」變「神經病」等客家國語,樣樣讓人捧腹。
字幕內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