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50、60年代,臺南市楠西一帶大量種植蔗糖用之甘蔗,江澄清先生正逢其盛,據其回憶,早期甘蔗採收、過磅、收成數量都由俗稱「會社」的台糖說了算,而且台糖不給現金,而是給俗稱「糖仔包」的「棧單」,農民再將棧單賣給商人,實際收益非常微薄,所以有「第3憨插甘蔗讓會社磅」的俗諺。
字幕內容
民國50、60年代,臺南市楠西一帶大量種植蔗糖用之甘蔗,江澄清先生正逢其盛,據其回憶,早期甘蔗採收、過磅、收成數量都由俗稱「會社」的台糖說了算,而且台糖不給現金,而是給俗稱「糖仔包」的「棧單」,農民再將棧單賣給商人,實際收益非常微薄,所以有「第3憨插甘蔗讓會社磅」的俗諺。
字幕內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