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小林部落耆老劉陳秀蓉( 1951 年生)說明示範早期藍腹鷴陷阱使用之情形,以及手繪陷阱構造之影片,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小林部落。在早期物資不豐足的時代,人們為吃食的需求,會透過自行耕種、漁獵、狩獵等方式獲取食材並烹調,在這當中衍生各式知識。在這當中,狩獵有大量的陷阱設置方式,為方便設置陷阱,會依據獵物的習性進行搭配。
劉陳秀蓉耆老表示,早期族人種植樹薯的時候,經常會有松鼠來啃食,所以她除了會運用竹子來進行松鼠的陷阱設置,而藍腹鷴也會來啄食松鼠沒吃完的樹薯,族人會看動物的腳印來判斷有無動物來,所以會運用腳套的方式來捕捉藍腹鷴,且在設置陷阱的時候還要特別小心運用樹葉來為動物開一條可以讓其走進陷阱的路徑。
劉陳秀蓉耆老說,捕抓藍腹鷴的陷阱,大多是使用套腳的踏桿套索形制的陷阱為主。架設這類套腳陷阱,需要使用到一根木棍(亦可取桂竹植株尾端)來當陷阱的「吊篙」,以防止獵物逃脫。陷阱的物件也需要運用到兩段木棒,置放在鳥類行徑路線上使其踩踏,取一根有纖維質或者韌性較佳的植材(有這樣特質的植物材料),並加工成可以凹成ㄇ字型的裝置,再將兩端削尖,以便插入地面。ㄇ字型的裝置主要結合一小段木棒,與套索上所綁的小木棒(主要用途為止滑),兩者相互配合來嵌住,以防止其滑脫,才能讓綁繩索的吊篙拉至成彎,讓啟動中的繩索垂直於地面。這種套腳陷阱可以捕捉到體型約雉雞科大小以下的任何鳥類,所以竹雞也適用。
劉陳秀蓉耆老說,設置套腳陷阱時,大多會選擇野生植物結果期,或者是作物採收期,並觀察地面有無鳥類足跡,或者判斷路徑上是否有鳥類經過的痕跡,將路徑清乾淨並且在路徑的兩端運用一些飼料來誘使其踏入陷阱。
劉陳秀蓉耆老說,雉雞科鳥類大多居住於山上,是雜食性動物,以農耕來說並未嚴重危害到聚落的農作。因此獵捕雉雞類生物,對部落族人而言,主要用於補充蛋白質。 1980 年代左右,小林部落曾有族人透過圈養並培育相當數量的藍腹鷴進行販售,後來因得知藍腹鷴是保育類動物,至此才不再圈養,讓藍腹鷴生長在小林的山林之中。
現今因藍腹鷴屬於保育類動物,小林部落族人已不再捕殺,但從藍腹鷴的陷阱架設,可以一窺族人們是如何架設供鳥類使用的陷阱。在大武壠族的狩獵文化當中,會因應各類不同的獵物採取不同的陷阱架設方式,因此在捕捉藍腹鷴的陷阱架設中,可發現套腳工具不會過度大型,以合乎鳥類的體型。從陷阱的架設中,可以見到大武壠族人生活在山林之中,如何利用敏銳的觀察力,結合植物應用的知識,進行陷阱的架設。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劉陳秀蓉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6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1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