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大林( 1949 年生)所製作之曬肉架模型,以竹材製作,長寬各 75 公分,高 165 公分,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活動中心。為了保存吃不完的肉,早期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人常將剩餘的肉製作為肉脯(bah-póo),除了自用,也可與外來的商人貿易,而在地族人稱為「肉坪(bah-pênn)」的曬肉架,就是製作肉脯所需的器材之一。
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所說,早期小林部落可耕地少,漁獵是族人維生的重要活動,有時若捕獵回來的山豬、山羌吃不完,便會製作成肉脯,以延長食物保存。製作肉脯時,需先將肉塊曬乾,再以重物壓肉塊,最後以鹽巴醃漬,而肉坪就是用來放置、曬乾肉塊的工具。早期肉坪多以麻竹製作,上有可放置肉塊的方形平台,長寬各約 1.5 公尺,整個肉坪高約 1.8 公尺。
徐吉綠耆老說,早期只要看到某戶院子有肉坪,就知道該家戶有獵人;但不見得所有獵人都有肉坪,因此有曬肉需求但又沒有肉坪的人家,也會與其他家戶共用肉坪。他猶記 1960 年代左右,當時小林部落從事漁獵者多,獵物所製的肉脯是與外人交易的重要商品,常有甲仙等其他城鎮的漢人來部落收購,一斤肉脯約 30-40 元臺幣。
根據匏仔寮部落耆老王國慶( 1949 年生)所說,匏仔寮部落並沒有這樣的曬肉架,而是直接將肉類放置於屋頂的瓦片上曝曬,其他如白水泉等楠梓仙溪中下游的大武壠族聚落,也都沒有看過這樣的曬肉架。可見這樣的曬肉架,至少在徐吉綠、王國慶耆老的年代,僅流行於小林等某些部落。肉坪的文化讓我們了解早期小林部落狩獵文化的盛行,也讓人一窺當年楠梓仙溪流域各鄉鎮間的互動情形。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5 月 28 日訪問徐大林、徐吉綠、7 月 21 日訪問王國慶後撰寫編輯,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9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