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大武壠族獵物及漁獲處理文化:暫放「倒山」獵物的埔仔溪

圖為小林部落舊址與五里埔之間的埔仔溪(poo-á-khe,又稱角埔溪),是過去小林部落老獵人暫時放置獵物的天然冰箱,攝於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早期大武壠族人以狩獵為生,若遇巡陷阱時獵物已死去,有時便會暫時將獵物放置在埔仔溪這樣清澈冷冽的溪水裡,在過去沒有冰箱的年代,是不同族群獵人共有的老智慧。

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所說,過去獵人於晚間上山放置陷阱後,會在 2-3 天後再次回到陷阱處巡視,檢查是否有捕獲獵物;又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居民劉秋田( 1968 年生)所說,若巡視陷阱較不頻繁,也可能會等到 1 週後再回到現場巡視陷阱。若捕獲過久才巡視,往往發現時山羌等獵物已死亡,獵人便稱此事為「倒山(tó-suann)」。也因此徐吉綠耆老說,若是在炎熱的天氣放陷阱,最晚不要超過 4-5 天巡視,以免因倒山過久而使獵物腐敗。

劉秋田説,遇到倒山,年輕獵人還可將死亡的獵物迅速背回部落;倘若是七八十歲的老獵人遇到倒山,體力不足以將獵物迅速背下山,便會先將獵物背到部落外圍的小溪,將獵物四肢捆綁起來,再將其屍體浸放於溪水裡暫時存放,使之不致太快腐敗,再趕緊回到部落,請人幫忙來溪邊將獵物扛回部落。而小林部落舊址與五里埔之間的埔仔溪,就是老獵人常暫放倒山獵物的小溪。

無獨有偶,位於新竹縣玉峰村14鄰的泰雅族司馬庫斯部落(Smangus)山區亦有一條小溪稱 Gong Sknux,意為「有味道的溪」,是過去獵人冷藏死亡獵物之處而常有臭味,因而得名。可見以溪水暫存獵物是許多族群獵人的共同老智慧。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5 月 1 日訪問徐吉綠、2022 年 4 月 21 日訪問劉秋田後撰寫編輯,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5 日 。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