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件是1995年乙亥科歸仁仁壽宮五朝王醮中醮壇及燈篙的照片。仁壽宮於1995年重建廟宇,使得今日之廟貌規模,並辦理乙亥科五朝王醮,頗有「慶成」意味。
仁壽宮首次建醮為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己酉科,當時廟宇整修後,舉行了第一次五朝王醮,至1961年辛丑科、1977年丁巳科、1995年乙亥科及2015年乙未科共舉行5次王醮。仁壽宮王船醮典與一般三年一科不同,是十二年以後才開如擲筊請示,因此至少是十二年才舉行一次,臺南市政府於2009年公告登錄「歸仁仁壽宮王船醮典暨遶境」為市定民俗。
仁壽宮號稱歸仁大廟,主祀保生大帝。相傳保生大帝神尊為300多年前,鄭成功部將吳鳩山為祈求海途順利,從福建省同安縣祈請保生大帝金身一尊,隨身奉祀,安抵臺灣。初安奉於吳宅,後因保生大帝非常靈驗,地方人士感念神蹟庇護,興建廟宇,經歷代增建,始有今日之規模。境內祭祀圈分成五角頭,涵蓋八里,共十三座角頭廟宇,戶民數萬,是歸仁地區信仰中心。
參考資料
1.沿革,仁壽宮,https://www.renshougong.org/Webs/Page/1(瀏覽日期:2022/07/23)
2.歸仁仁壽宮,維基百科,https://zh.m.wikipedia.org/zh-tw/歸仁仁壽宮(瀏覽日期:2022/07/23)
3.陳寶瓊,2012。歸仁仁壽宮傳統寺廟功能之研究,頁34-42。臺南: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碩士論文。
4.黃文博,2000。南瀛王船誌,頁330-347。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