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97南瀛藝陣誌_土城香_土城聖母廟王府衙門

跟1997南瀛藝陣誌_土城香_土城聖母廟王府衙門有關的相片,共3張
跟1997南瀛藝陣誌_土城香_土城聖母廟王府衙門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1997南瀛藝陣誌_土城香_土城聖母廟王府衙門有關的相片,第2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1997南瀛藝陣誌_土城香_土城聖母廟王府衙門

此物件是2000年庚辰科土城香中土城聖母廟王府衙門的照片。醮典前於廟前廣場以柵欄圍出臨時性的王府,大門及儀門貼上封條,禁止人員進出。

土城聖母廟又稱為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位於臺南市安南區,是全世界建築規模最大的媽祖廟,仿北京紫禁城宮殿式建築,南北四進三落五殿,建坪二萬餘坪。聖母廟最早創建於鄭成功來臺前,之後《臺南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廟誌》一書認為康熙58年(1719年)是官員捐俸易地重建。後在清道光11年(1831年)曾文溪氾濫,導致媽祖廟沖毀,神像因而寄祀於三郊海安宮,另有同治10年(1871年)才沖毀廟宇的說法,後在日治大正2年(1913年),一王船漂來鹿耳門,土城仔當地居民於是使用遭沖毀的舊廟建材重建廟宇祭祀王船上之王爺,並且藉機迎回寄祀於海安宮的媽祖,此重建之廟宇被稱為「保安宮」。在戰後,民國45年(1956年),臺大楊雲萍教授率學生考察,認定現今在顯宮一帶的鹿耳門天后宮為鄭成功登陸的地點,因此認定為正統,此舉引發土城當地信眾的抗議,展開兩廟的正統之爭,「保安宮」於是在民國49年(1960年)更名為「鹿耳門聖母廟」。因香火鼎盛聖母廟民國70年(1981年)重建落成,並且正名為「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土城香」是由「西港香」脫離出來的,1958年戊戌科之前「西港香」前往鹿耳門謁祖,請的都是「土城媽祖」,並奉為主壇,土城鹿耳門聖母廟也一直是「西港香」的成員之一。但是戊戌科時迎來「北港媽祖」列為主壇,「土城媽祖」則成為配祀。然而這種轉變卻引來土城地方居民的不悅,並起爭執,使得雙方至今仍然「斷香」。土城鹿耳門聖母廟應信徒要求,自1961年辛丑科起,首次舉辦清醮與刈香,每逢丑、辰、未、戍年農曆三月,三年一科。清醮雖無燒王船祭典,但也有王府及「請王」儀式,會迎出奉祀在五王殿的王船供人參拜。初期香路以曾文溪南岸的安南區十六寮為主,1982年後,開始跨越曾文溪北岸,而有今天的規模。


參考資料

1.臺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乙未科禳災祈安香醮,臺南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EV9SMjLjN93rJGGbfvsF5qx5jt18rre6NawuLm7C4boB7dLLK5okYLmyi4weBoeDl&id=114790231967961(瀏覽日期:2022/07/21)

2.香醮,臺南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http://web2019.vbird.tw/shengmumiao/g5.php(瀏覽日期:2022/07/21)

3.南瀛五大香,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南瀛五大香(瀏覽日期:2022/07/21)

4.陳丁林,1997。南瀛藝陣誌。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5.黃文博,1994。南瀛刈香誌,頁316-359。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撰寫者
許智瑋
創作者
陳丁林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2022/11/30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