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件是2000年西港慶安宮庚辰香科大醮典中三五甲鎮山宮文武郎君戶外巡演的照片,團員服裝以一致性與美觀為主。歌者著白色上衣,粉紅色褲裙,樂師則身穿白長杉,團員皆戴帽子,以防遶境時曝曬於陽光之下。
三五甲鎮山宮文武郎君為西港香首科刈香時參與的陣頭之一,原為陣頭蔡姓負責人祖先早期由大陸所帶來的,當初僅作為農閒娛樂之用,後來為了增加廟會中的熱鬧氣氛,而參加蕭壟香的刈香活動。蕭壟香停辦後,改參加西港慶安宮三年一科的香科醮典。2012年西港香科後,因團員過少不再出陣,但2018年又重新號召民眾參與重新復陣,也是臺灣目前唯一的文武郎君陣頭。演唱時由兩人合持「文武郎君」彩牌為前導,次為宮燈、大鑼、大鈸、小鈸、銅鐘、小鑼,接著是由雙人合推的大鼓亭,鼓亭後是響盞、叫鑼、乃代殼、狗項圈,其後才是唱曲人員,唱曲人員一般為四至八人,前二人分執大拍板與小拍板控制演唱節拍。最後才是噯仔、品管、二絃、三絃等樂器。唱曲時所使用之歌詞稱為「羊管歌詞」,名稱由來已不可考。
西港香是西港玉勅慶安宮主辦香(刈香)醮(王醮)合一的宗教活動,又稱「西港仔刈香」或「西港仔香」,是南瀛七大香之首,有「臺灣第一香」美譽。其起源追溯到乾隆49(1784)年由八份姑媽宮舉辦的請水遶境活動,原本只是西港仔堡一帶的宗教活動,後來發展成跨區域的大型香科活動。西港香的香境規模最初只有13庄,至今已有96村鄉,範圍涵蓋西港、七股、佳里、安定及安南等地。2008年公告為臺南市文化資產,2009年核定為國定重要民俗文化資產。
參考資料
1.劉秀芬,2021/05/07。臺南克難練習三五甲文武郎君復陣,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507000616-260107?chdtv(瀏覽日期:2022/07/19)
2.黃學穎,2005。臺灣文武郎君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3.西港刈香,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西港刈香(瀏覽日期:2022/07/19)
4.陳丁林,1997。南瀛藝陣誌。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5.黃文博,1994。南瀛刈香誌,頁216-315。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