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件是2000年西港慶安宮庚辰香科大醮典送王船「火化遊天河」儀式的影像。
在醮典科儀中,通常以「送王船」象徵王爺帶走瘟疫災害,著岸之地又復造王船送行於海,此是「遊地河」形式。而目前臺灣南部送王船已改「遊天河」形式,這種改變自清領時期開始,特別是日治時期強制實施。原因除了是不使瘟疫散布至他境的考量外,亦合乎道教教義,即王爺「代天巡狩」後返天述職的神聖職責,民眾則是表達恭送王爺帶走本境的所有祈願,而回返天上繳奉玉旨,既是道經所有也是民之所欲。
西港香是西港玉勅慶安宮主辦香(刈香)醮(王醮)合一的宗教活動,又稱「西港仔刈香」或「西港仔香」,是南瀛五大香之首,有「臺灣第一香」美譽。其起源追溯到1784年(清乾隆49年)由八份姑媽宮舉辦的請水遶境活動,原本只是西港仔堡一帶的宗教活動,後來發展成跨區域的大型香科活動。西港香的香境規模最初只有13庄,至今已有96村鄉,範圍涵蓋西港、七股、佳里、安定及安南等地。2008年公告為臺南市文化資產,2009年核定為國定重要民俗文化資產。
參考資料
1.李素英,2005。西港玉敕慶安宮香科活動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西港慶安宮,維基百科,https://zh.m.wikipedia.org/zh-tw/西港慶安宮(瀏覽日期:2022/07/21)
3.西港刈香,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西港刈香#cite_note-刈香-1(瀏覽日期:2022/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