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件影像是1996年舉行的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的跳鼓陣表演。
跳鼓陣的表演蘊含著宣揚德政、祝賀太平的意義。最主要的動作特色為蹲馬步且下半身左右搖擺,因活動時有一人胸前扎著鼓,且以扎鼓者為活動中心,隊形變化萬千,花樣百出,故稱為跳鼓。跳鼓隊的組成,1組之人數通常為8人,1人撐隊旗,4人打鑼,2人撐涼傘,1人胸前扎鼓,若要陣式更好看或場面更壯觀,可多設幾組,至5、60人皆可。跳鼓陣的表演,一般偏重在隊形的變化,鑼與鼓互相配合,鼓為指揮中心。
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NanYingInternationalFolkloreFestival)為原臺南縣政府於1996年首次舉辦,是各城市間彼此行銷的最佳管道。這個活動是精彩的國際民俗饗宴,也是臺灣和世界各國民俗藝術的匯集點。自1996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民俗藝術節,是以文化無國界為概念所舉辦的文化藝術活動,且歷屆活動都透過國際邦交的聯繫,以國際交流方式,讓國際藝術團隊走進臺灣。
參考資料
1.跳鼓陣源流,傳統雜技主題知識網 ,https://acrobatic.ncfta.gov.tw/home/zh-tw/drum/25255(瀏覽日期:2022/07/19)
2.高華君,2005。臺灣跳鼓陣發展過程與現況探析,身體文化學報,1:107-126。
3.黃麗華、許光麃,2014。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之研究:以2012年為例,身體文化學報,18: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