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97南瀛藝陣誌_南臺第一團高蹺陣5表演關公保二嫂之馬伕牽馬

此為學甲中洲南臺第一團高蹺陣,參加由海埔池王府所舉辦的八十五年蔴荳海埔社區宗教文化節時,在池王府廟埕演出關公保二嫂劇碼中的馬伕牽馬一段照片。

中洲高蹺陣成立於1954年,因一次國慶日的慶祝節目中,受到中洲國小的國軍部隊作踩高蹺表演而啟發開始練習,加上當時庄內的慈福宮人員,正在為參加學甲慈濟宮上白礁刈香,卻不知籌組何種陣頭而煩惱時,恰巧看到正在練習踩高蹺的年輕人,使得中洲高蹺陣便因此應運而生。中洲高蹺陣所使用的木蹺,為三尺二的武蹺,使用上能讓動作較為靈活,表演時常結合武術拳腳動作,如打拳、刀槍、勒馬等。而以取材自傳統戲曲中的關公保二嫂戲碼,當中的馬伕為關公牽馬橋段表演,扮演馬伕的藝師,在鼓聲一轉下,騰空一躍、劈開雙腿,結結實實坐在地上,而其他團員則箭步上前,迅速拆下馬伕的左蹺。當鼓聲再響,馬伕雙手一撐,便能猛然立於單蹺上並穩住韁繩。精彩的演出,也使得關公保二嫂成了所有高蹺陣的統一劇碼。

高蹺的蹺古作「蹻」字,為緣木行戲,即《列子》所謂雙枝屬脛之戲也。高蹺是一種屬於特技性之表演,表演者雙腳踩在釘有腳踏板的木棍上,憑著熟練的技巧,行走、進退、跳躍,表演各種動作,是一種相當受歡迎的民間遊藝。高蹺之戲實際是一種高腳化裝戲,演員全需經過相當的訓練。踩在高蹺上不但要能活動自如,還要能歌、能舞。各人按其所裝扮戲中人的身分,手持各種道具,一起合演一套完整的故事或戲文。隊伍行進間,遇有空曠之地,即展開表演,而這些都有賴平時的演練,才能於高蹺之上作出純熟的動作與表演。


參考資料

1.陳丁林,1997。《南瀛藝陣誌》,新營:南縣文化。(瀏覽日期:111/07/21)

2.蔡文婷,1991。藝「高」人膽大--高蹺陣,光華,16:7,頁56-58。(瀏覽日期:111/07/21)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邱怡靜
  • 創作者
    陳丁林
  •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2022/11/30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