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學甲中洲南臺第一團高蹺陣,參加由海埔池王府所舉辦的八十五年蔴荳海埔社區宗教文化節時,在池王府廟埕演出關公保二嫂劇碼的照片。
中洲高蹺陣成立於1954年,因一次國慶日的慶祝節目中,受到中洲國小的國軍部隊作踩高蹺表演而啟發開始練習,加上當時庄內的慈福宮人員,正在為參加學甲慈濟宮上白礁刈香,卻不知籌組何種陣頭而煩惱時,恰巧看到正在練習踩高蹺的年輕人,使得中洲高蹺陣便因此應運而生。由於當時南部地區並無踩高蹺陣頭,故中洲高蹺陣的出場大出風頭,並成為與會陣頭中,最受矚目的隊伍。而當時演出的戲碼以《西遊記》三藏取經中的盤絲洞為主。後來為了增加熱鬧效果,又嘗試高難度的武打動作戲關公保二嫂,不僅並贏得更多掌聲,也成了高蹺陣的統一劇碼。
高蹺的蹺古作「蹻」字,為緣木行戲,即《列子》所謂雙枝屬脛之戲也。高蹺是一種屬於特技性之表演,表演者雙腳踩在釘有腳踏板的木棍上,憑著熟練的技巧,行走、進退、跳躍,表演各種動作,是一種相當受歡迎的民間遊藝。高蹺之戲實際是一種高腳化裝戲,演員全需經過相當的訓練。踩在高蹺上不但要能活動自如,還要能歌、能舞。各人按其所裝扮戲中人的身分,手持各種道具,一起合演一套完整的故事或戲文。隊伍行進間,遇有空曠之地,即展開表演,而這些都有賴平時的演練,才能於高蹺之上作出純熟的動作與表演。
參考資料
1.陳丁林,1997。《南瀛藝陣誌》,新營:南縣文化。(瀏覽日期:111/07/21)
2.蔡文婷,1991。藝「高」人膽大--高蹺陣,光華,16:7,頁56-58。(瀏覽日期:111/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