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臺南東山水源伯鼓花陣於廟會期間開館的照片。
跳鼓陣主要以鑼鼓節奏,配合肢體律動、扭腰,簡潔有力的吆喝與隊形變化來吸引觀眾注意,又稱為鼓花陣、大鼓花、大鼓弄等,是臺灣民間廟會陣頭中最具有活力與動感的陣頭,早期集結於雲嘉南與高屏一帶。原先多為男子組隊演出,後因陳憲明成立了全臺第一團的「女子跳鼓陣」後,以女性成員為主體的跳鼓陣也在各地一一成立,出團演出。臺南東山水源伯鼓花陣,就是以女性為主要成員的跳鼓陣。
相傳跳鼓陣淵源於鄭成功攻取臺灣後,竭力整軍經武,期盼能反清復明,不定期舉辦比武大賽,比賽時,有人擊鼓助陣,跟隨比武者進退,後演變為鼓舞人心之軍樂,並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為廟會節慶之民俗藝陣。另有一說是明嘉靖43年(1564)除夕夜,倭寇趁春節佳期,偷進九龍江搶掠,最後被戚繼光殲滅。民眾為感念將士辛勞,敲鼓彈琴,冒雨踏著舞步前來慰勞戚家軍,而士兵則撐傘與百姓隨節拍舞動,成了邊打鼓邊跳舞的場面,演變為「大鼓涼傘舞」,並傳到臺灣。在臺灣,以庄頭陣為主,多在迎神賽會時表演。傳統跳鼓陣規制不大,基本上以八人為一隊,一撐頭旗,四人打鑼,二人撐涼傘,一人胸前扎鼓。演出陣式偏重於隊形變化,由跳四門起始,然後有涼傘翻鼓、穿鑼、蜈蚣陣、龍門陣、八卦陣等等陣形。
參考資料
1.〈跳鼓陣源流〉,傳統雜技主題知識網/臺灣民間雜技分類/遊藝性雜技,https://acrobatic.ncfta.gov.tw/home/zh-tw/drum/25255
(瀏覽日期:111/07/21)
2.〈跳鼓陣〉,高雄內門紫竹寺官網/藝陣專區,https://www.nmzizhusi.org.tw/?act=menuinfo&ml_id=20181106023(瀏覽日期:111/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