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臺南安定海寮南管樂團—清和社所使用的手抄曲譜照片。
海寮普陀寺的清和社南管樂團,創始於清咸豐六年(1856),至今已有166年的歷史。當初創立南管樂團,純粹是想以具文化氣息的樂團來消弭各村庄內的械鬥惡習,加上海寮普陀寺為參與「西港香」之早期廟宇(姑媽宮請水時期),因此南管樂團也同時成為廟會的一個組織,是西港香諸多陣頭中,歷史最悠久的陣頭,在整個刈香活動中,也受到相當的禮遇,是少數接受禮砲,並可進入王府參拜的陣頭之一,更是王醮祀王時的專屬伴奏。南管樂譜有自己獨特的記譜方式,稱為「工乂譜」,目前清和社南管樂團便傳承有多本以毛筆抄寫的老樂譜,極具歷史價值。
南管原稱絃管,在各地也有南音、五音、御前清曲等別稱,屬於絲竹型國樂。是發源於泉州,並流傳於閩南一帶的民間樂曲,曲調和緩,旋律優美。隨著移民傳入臺灣,與具有北方特色的北管相對。南管曲目歷史悠久,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構成,其中指和譜是南管的精華所在,而曲在三者之中相對易學,是目前最常見的南管曲目。南管樂團經常受邀在廟宇慶典時演出,莊嚴而傳統的古樂是慶典中的重頭戲,蘊含傳承與祝福的意義。相傳於清康熙年間,有南管好手被邀請入管演奏,後獲旨敕封為御前清客、五少芳賢,並欽賜一把九曲黃龍綵傘(亦稱涼傘),及圓形烏紗宮燈一座。這也是目前南管團出陣演出時,均有黃龍綵傘與烏紗宮燈與御前清客彩牌隨陣的原因。
參考資料
1.陳丁林,1997。《南瀛藝陣誌》,新營:南縣文化。(瀏覽日期:111/07/20)
2.〈南管〉,維基百科,https://zh.m.wikipedia.org/zh-tw/南管(瀏覽日期:111/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