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大湳聚落農曆 7 月 29 日祭祀活動,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大湳里大湳聚落。農曆 7 月在臺灣是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在這一天通常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祭品,讓回到人間的「好兄弟」可以享用。埔里噶哈巫族的聚落也有屬於當地的祭祀活動,用以酬謝河流、神祇與過路的好兄弟。
蜈蚣崙聚落耆老劉慶山說,在每年農曆 7 月 29 日的時候,族人都會到眉溪的河岸邊進行祭祀;因為聚落與眉溪相當接近,為了保護族人的家園和農田不被溪水沖毀,所以大家會特別選在這一天到河邊祭祀眉溪,以虔誠的心酬謝河流一年來的幫助,又可以稱為「普石駁」(po-tsio̍h-poh),意思是對著河岸的堤防進行普渡祭祀。另外暨大人社中心李瑞源博士後研究員也曾參與過該活動:「在當天的祭拜活動中,可以看到祭桌的前面放著兩個香爐,耆老莊保全說其中一個是要祭祀普渡公『焦面大士』,祂會帶領並節制四方「好兄弟」來享用祭品。另外一個香爐放在地上,是要祭祀包含河神、山神等各方在這片土地上的土地神祇。」焦面大士即是民間信仰中的大士爺,據《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的說法為觀音菩薩的化身,亦有一說為大士爺是觀音菩薩收伏之鬼王(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2020 ;陳進傳、林躍龍, 2019 ),在中元普渡祭儀中,負責坐鎮管理亡魂(陳進傳、林躍龍, 2019 )。
蜈蚣崙聚落為於眉溪與墘溪的河岸邊,耕作的水源也都來自這兩條河流,但長久以來因夏季的水患造成土地、農田流失的狀況,讓在地的族人對於溪流既是感謝又是敬畏。透過當地一年一度特殊的普渡與酬謝,族人將來年對農作物收成與村里平安的寄望,藉由宗教儀式傳達給溪流和這片土地,除了安撫民心外,也感謝大自然的餽贈。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劉慶山、李瑞源後,參考《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唐菓創意有限公司、陳進傳、林躍龍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1 年 10 月 31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1 年 9 月 5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