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漁具:大田社區居民記憶中的魚笱

圖為大田社區大武壠族裔耆老潘金福( 1940 年生),說明大田社區魚笱文化之情形,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大田里大田社區。早期生活在溪流邊的聚落居民,因物資取得不便,若要取得食材獲取營養,常需要親自捕捉,因此流域的居民與溪流關係相當親近,也衍生出豐富的漁獵文化。在眾多漁獵工作當中,笱是常見的器具,然而看似常見,在做工上卻相當講究。

笱是一種用來在溪裡捕魚的器具,由整根約 3 節的竹子與藤製成,竹子可使用刺竹或麻竹。笱的形狀為漏斗狀,開口大的地方是頭,將竹子呈放射狀剖開成一條約 1 公分的竹篾,連接最後 1 節竹子不剖開,做成收束的地方是尾。開口處有藤肉撐開固定成一個圓圈狀,再往尾端塑形,靠近尾端的部分會稍微放大如葫蘆肚,便於存放捕捉到的魚、蝦。在竹篾與藤肉連接處,則用藤皮綁好固定;此外竹篾間空隙不能太大,否則就要另外剖竹篾來補,以免大小魚隻都可從竹篾間的空隙游出去。根據潘金福耆老所說,早期族人約需 1 至 2 天才能綁出一個魚笱,不過做一樣可以用好幾年,只是使用完要記得晾乾,才能保存得久。

大田社區耆老鍾瓊美( 1935 年生)回憶道,以前先生放笱的時候都會選擇水流比較強的地方放,如此魚、蝦才會順勢被水流沖進去。不過夏、秋季,尤其農曆五月到七月,因多颱風、水災,就不會置放笱,以免笱被沖走。大邱園聚落耆老陳上忠( 1938 年生)說,亦有聽過稱為「沖笱」的說法,他說沖笱的來由是因為把水圍成一道很強的水流,水流會變得很大並沖向笱,所以叫做沖笱。也因為魚笱必須在急流處施放,根據大田社區耆老潘三妹( 1936 年生)所說,放笱的時候要以線固定笱頭於石頭上,才不會讓魚笱被水沖走。

潘金福耆老說,因為從前溪裡的鰻魚很多,所以放笱的時候常常捉到鰻魚,也會聽村民稱笱為「鱸鰻笱」。放笱都是傍晚的時候到溪邊去放,隔天早上再去收,收的時候會先把魚蝦倒在旁邊的地上,有鱸鰻的話,會先把鱸鰻倒在沙地上翻滾,因為身上的黏液沾沙後,才比較容易抓得住。鍾瓊美耆老亦回憶道,她的先生去放笱的時候,若捕捉到體型較小的魚,因魚隻還屬幼小,因此都會把牠們放回溪裡。

相較於小林、阿里關等部落僅用刺竹編織魚笱,大田社區居民也會以麻竹製作。此外「鱸鰻笱」、「沖笱」等對魚笱的別稱,也是其他部落少聽到的名稱。但從鍾瓊美耆老對其丈夫將小魚放回溪流的回憶,比較小林等部落刻意保留竹篾間的空隙,讓小魚得以逃出去,也可見當時許多部落族人對生態永續均有概念,而非肆意濫捕濫撈。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潘金福、鍾瓊美、劉增雄、潘三妹、陳上忠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15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15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