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阿里關部落耆老劉增雄( 1945 年生)分享過去青蛙捕捉文化之情形,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大田里大田社區。約為 1960 、 1970 年代,在甲仙、公館、大邱園及阿里關地區有許多水稻田,蛙類都會靠在田埂上,若人經過蛙就會跳進田裡,時常能見到蛙類的蹤跡。然而現今因為環境的改變,連帶蛙類的生活環境受影響,能看見蛙類的機會微乎其微。早期蛙類數量之多,讓甲仙、公館、大邱園及阿里關等地區的居民,還有捕抓蛙類作為菜色的記憶。
根據大田社區大武壠族裔耆老潘金福( 1940 年生)所說,蛙類可以粗略分為兩種,金黃色、體型較小者稱為「舊雞仔(kū-ke-á,褐樹蛙)」;綠色身上有線、身長約 10 公分且較大者稱為「新雞仔(sin-ke-á,虎皮蛙)」,是可以食用的品種。從前潘金福耆老在水田中除草時,一但摸到青蛙,就會先想辦法找藤、草一類植物把青蛙綁起來,放在一旁,待工作結束後再帶回家處理。
若是要特意捕捉青蛙,大田社區耆老潘三妹( 1936 年生)說道,每日中午時的水田氣溫較高,青蛙會安靜地躲在水池裡,此時就可悄悄靠近,直接將青蛙摸起來放進籗仔(khah-á,魚簍),但這樣的捕捉方式一定要在中午進行;若是在傍晚進行,水田的溫度下降,青蛙開始活動,便會增加捕捉上的困難。
除此之外,棍釣和四跤仔釣(sì-kha-á-tiò)也可用來捕捉青蛙。大田社區耆老鍾瓊美( 1935 年生)記得幼時父親會使用棍釣捕捉青蛙時,會先吹出「吊吊吊吊」的口哨聲,吸引青蛙聽到聲音前來吃餌。劉增雄耆老回憶早期以四跤仔釣釣青蛙時,甚至會以當地俗稱「水蛤仔(tsuí-kap-á)的小青蛙作餌,放在水田中晃,當「水蛤仔」晃動而使水發出「湊湊湊湊」的聲響,較大隻的青蛙便會被聲音吸引過來,想獵食「水蛤仔」,此時就可趁機用網子捕撈前來覓食的大隻青蛙。
潘金福耆老說,將青蛙帶回去後,會先洗淨並剖肚,將內臟拿出來清洗,接著剁掉頭部便可料理。相關的料理方式,耆老們有各自的分享:大田社區耆老童鑾花( 1936 年生)說,她會用當歸、黃耆(tshenn-kî)下去燉湯;劉增雄耆老則是推薦搭配薑絲煮湯來喝。另外關於和青蛙外型類似的蟾蜍,劉增雄耆老說在阿里關部落,會將蟾蜍的皮去掉再進行料理。
青蛙由於時常出現在水田,因此在早期是常見且易捕捉的動物。從耆老的口述訪談中,可發現若要捕捉青蛙,還必須先認識青蛙的習性,再從習性中以相應的方式捕捉青蛙。也因為青蛙的易捕捉性,因此在許多耆老的生命經驗中,都可見捕捉青蛙的記憶。然而隨著水田漸漸減少,加之農藥使用盛,青蛙的棲息生態因而受影響,捕捉青蛙的經驗亦僅能從耆老的口述中得知。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潘金福、劉增雄、鍾瓊美、童鑾花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11 日、4 月 12 日、 4 月 14 日 、 4 月 15 日 ,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15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