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上天后宮2000三朝祈安清醮_分宮、友宮神駕蒞宮鑑醮-迎接友宮神尊鑑醮6_舞獅表演

此為嘉義天后宮的鑼鼓陣,以及醒獅、弄獅(臺灣獅)在山上天后宮廟埕表演的照片。

鑼鼓陣是迎神賽會時最常見的陣頭,其使用之鼓為特大號的大鼓,因此也有大鼓陣、大鼓亭的稱呼,需由專人推拉,且主要作為開路之用,故又稱開路鼓陣,通常會在進香團或者遶境隊伍的最前方,有針對人間和幽冥界做宣達的用意,具有警嚇和告知迴避的任務,也可營造熱鬧氣氛。而在廟會陣頭中,通常也會有醒獅、弄獅(臺灣獅)等舞獅陣的表演。

相傳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座騎,為辟邪去惡的靈獸。在北魏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中有記載,洛陽長秋寺佛像出遊的時候,「師子」做為辟邪靈物,導引其前,為後面吞刀吐火的雜耍伶人以及佛教隊伍開路,可說是獅子表演的最早記載,也可說是日後民間廣為流行的廟會活動起源。不過,對於舞獅確實的起源其實眾說紛紜,但將獅子視為萬獸之王,以其威靈作為驅邪招福的宗教儀式象徵行為已深植人心。在漢文化圈中,舞獅主要分為南獅、北獅。其中,南獅又稱為醒獅或廣東獅,因以兩廣同鄉會最為流行故而稱之。南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功架,靠舞者的動作表現獅子的神態,獅頭以戲曲的臉譜作鑑,色彩豔麗,眼簾、嘴、耳皆可動。而臺灣舞獅則稱為「弄獅」,且無法眨眼,額上畫有「王」字,又因南北不同而有開口獅與閉口獅之分。


參考資料

1.〈開路鼓陣裝具〉,臺灣民俗文物辭典,https://dict.th.gov.tw/detailPage.aspx?ID=2077&Ca=353(瀏覽日期:111/06/20)

2.〈舞獅/臺灣獅〉,傳統雜技主題知識網/臺灣民間雜技分類/遊藝性雜技,https://acrobatic.ncfta.gov.tw/home/zh-tw/lionA(瀏覽日期:111/06/06)

3.陳丁林,1997。《南瀛藝陣誌》,新營:南縣文化。(瀏覽日期:111/06/06)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邱怡靜
  • 創作者
    陳丁林
  •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2022/11/30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