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蘇厝長興宮金籙王醮_王船-王船上與王船廠內配置眾神

此為臺南市安定區蘇厝長興宮於2000年(歲次庚辰)舉辦「瘟王祭」王醮時,配置於王船上的紙紮神像與王船廠內供奉之眾神明照片。

王船為千歲爺代天宣化旅途中的交通工具,因而王船的建造與船上配備,皆與一般船隻相似。在船艏配置有船頭將、守門將,船舷則有排班叱路、水手、儀仗,船身中段設有王爺廳,後方為媽祖廳,還有船艙備齊各項物品置放其中。而在放置王船的王船廠內,設有廠官爺廳供奉眾紙紮神像。供奉的神明有引領王船航行與進出港的總趕公(即領航員)、主管王船建造的廠官爺、木工業祖師爺魯班公、護佑王船航行順利的王船媽祖,以及相關隨扈轎夫、兵卒、媽祖旗等等。

蘇厝長興宮「瘟王祭」王醮,每逢丑、辰、未、戌三年舉行一科,是目前臺灣歷史記載中最早開始舉行王船祭典的廟宇。王醮緣起於康熙18年(1679),蘇厝和林厝二庄先民在曾文溪(古台江內海)溪埔地拾獲自大陸西南沿海建醮祭祀時放流的王船,並恭迎入庄,在曾文溪邊蓋草庵安座奉祀。最早的王醮在乾隆37年(1772)開辦,初期以「放水流」(遊地河)方式送王,後來才改為燒化(遊天河)送王。由於當年撿拾之王船上只有十二支令旗,沒有千歲爺金身,故平時廟中只見王令,只有在舉行王醮前,才會恭塑紙糊綢製千歲爺金身,並將千歲爺、隨從等金身裝入鐵製王箱,貼上書有「玉勅代天巡狩」的封條,暫放溪邊膠筏上,接受眾人朝禮祭拜。千歲爺金身有不能示人的禁忌,在作醮第一天自王箱中請王後,隨即以紅紙包覆金身藏入將軍府涼傘下,在頭旗護衛下開光、迎回安座。待王醮結束翌日上午,恭迎神兵神將與千歲爺登舟,恭送王船啟行。送王地點在「請(舟參)」和「請王」的曾文溪畔,當王船定位、堆妥祭品後,便於吉時將王船燒化。


參考資料

1.〈安定長興宮瘟王祭〉,臺灣宗教文化資產/文化資產查詢結果,2010年03月03日,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94#(瀏覽日期:111/09/02)

2.陳丁林,2000。《王之醮—蘇厝長興宮庚辰科瘟王祭》,臺南:蘇厝長興宮。(瀏覽日期:111/09/02)

3.陳淑華,蔡東祐,2021。東港王船沿革與承造工法保存調查,臺灣文獻,72:1,頁178-245。(瀏覽日期:111/09/02)

4.黃文博,2000。《南瀛王船誌》,新營:南縣文化局。(瀏覽日期:111/09/02)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邱怡靜
  • 創作者
    陳丁林
  •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2022/11/30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