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鳥踏籠、鳥踏籠卡楯細節,以及杉林聚落大武壠族居民潘瓊源( 1968 年生)示範鳥踏籠使用之情形,攝於高雄市杉林區大愛園區。此鳥踏籠長寬各 29 公分,高 33 公分,由桂竹或孟宗竹所製作,由潘瓊源於 30 年前(約 1992 年)所收藏,為一種以鳥隻引誘其他鳥類前來並捕獲之陷阱,三面為讓鳥隻踩踏以捕獲之的陷阱,每面陷阱有內外兩層門;第四面為將「鳥媒」放進籠中的開口。根據潘瓊源所說,當鳥類觸發陷阱時,鳥踏籠的門會快速拍打闔上,因而又稱之為「拍籠(phah-láng)」。
根據潘瓊源所說明,以使用鳥踏籠捕捉竹雞為例,需先將一隻竹雞放入鳥踏籠之中,此竹雞會啼叫,吸引其他竹雞前來,因而放入鳥踏籠的竹雞又稱為「鳥媒(tsiáu-muê)」;接著將鳥踏籠三面陷阱的外門往下拉開並固定後,再將放入鳥媒的入口以樹枝草木掩蓋之,避免其他竹雞從該入口接近鳥踏籠。陷阱佈置完成後,當其他竹雞受鳥媒啼叫而被吸引過來,踏上三面陷阱的任一面陷阱時,觸發機關,該面陷阱的外門就會快速闔上,讓竹雞動彈不得。
潘瓊源補充道,鳥踏籠看似精緻,其實原理與早期農業社會的「拍籠」相同:早期的拍籠也是以竹簍一類的容器將鳥媒關在裡頭,外面再佈置陷阱,以捕獲受鳥媒啼叫而吸引來的鳥類,因此臺灣閩南語都稱為「拍籠」。只是以前的拍籠通常只佈置一個陷阱,但近代的鳥踏籠可多達 4 面,每面都是陷阱。潘瓊源強調,鳥踏籠可捕捉各式各樣的鳥類,若製作得大一點,甚至還可捕捉老鷹。
有別於一般陷阱以食物為餌,鳥踏籠以鳥隻作餌,以吸引同類前來,讓我們看見早期農業社會製作漁獵陷阱的不同思維。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6 月 23 日訪問潘瓊源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23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