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漁獵衍生行為及物品:長柄鐮刀 ——割鍥仔

圖為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大林( 1949 年生)所使用的長柄鐮刀,當地族人稱「割鍥仔(kuah-keh-á)」,以及徐大林耆老以此刀清理刺竹雜枝之情形,分別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及高雄市杉林區杉林社區。此割鍥仔由一根長約134公分的龍眼木製握把,前端插上一把長約22公分的鐵製短柄鐮刀所構成,由徐大林耆老所收藏,是製作漁具或獵具而需上山取得草材或藤材時之常用工具之一。

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說明,過去部落族人採集植物以製作魚笱、笱頭等漁具時,固然可使用更常見的短柄鐮刀「草鍥仔(tsháu-keh-á)」,但由於採集刺竹時,需遠距離去除刺竹帶刺的雜枝,或需要從下方遠距離截斷頭頂上方數公尺高的黃藤,或由於直挺不彎曲而品質佳的笱頭藤,往往生長在樹上,而非雙手可及之距離,因此實務上會另外準備長柄的割鍥仔,來處理人手不能及的竹子或藤蔓。以割鍥仔自遠處處理整叢都是尖刺的刺竹林特別好用,因此徐吉綠耆老說:「看到有割鍥仔的人,就知道他應該有在處理刺竹。」

割鍥仔與草鍥仔的刀刃均為彎曲的鐮刀,看似相同,但其實早已因使用場景不同而有所優化。徐大林耆老解釋道,割鍥仔不若持草鍥仔時,可從近距離大弧度割除草木,因此割鍥仔的刀刃弧度比草鍥仔來得大,以裨益使用者從遠距離割除遠方的竹枝或高處的藤蔓。

從草鍥仔到割鍥仔的差異,可見工具的優化過程,也可見早期工藝製作過程的繁複與細膩。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5 月 27 日訪問徐吉綠、徐大林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4 日、5 月 26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