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所使用的竹篾刀,以及小林部落大武壠族居民徐銘駿( 1982 年生)以此刀剖竹篾及修整竹節之示範,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此刀以精鐵製作,全長 33 公分,刀刃長 21 公分,刀柄長 12 公分,是早期剖竹篾的專用刀具。
根據徐吉綠耆老說明,竹篾刀又稱「破篾仔刀(phuà-bi̍h-á-to)」,顧名思義為剖竹篾的專用刀具;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早期重要漁具如魚笱、笱頭、魚吊等,均須把竹節剖成竹篾,以進行彎曲等加工,因此最適合的刀具就是竹篾刀。徐吉綠耆老補充道,竹篾刀外觀看似柴刀,但兩者差異在於柴刀主要用於砍厚實的木材,因此刀刃較厚,可達 0.6 公分;而竹肉較脆,反而刀刃不能太厚,一把竹篾刀的刀刃可能僅 0.4 公分厚。
關於竹篾刀使用方式,徐吉綠耆老以製作魚笱為例,第一步需將竹管剖成 32 等分的竹篾,可先將刀刃垂直置放於可對分竹管或竹片的位置,並稍加施力,讓刀刃咬進竹肉而不致滑動後,再用力施力,持竹篾刀快速往下將竹管或竹片剖半;若難以施力,可搭配木槌多次用力敲打刀背,再順勢將竹管或竹片向下剖開。除了剖竹篾之外,竹節處需修平時,也可使用竹篾刀。
如上所述,同樣是削砍植物,因為竹子與木材特性差異而有竹篾刀與柴刀之差異,隨著工序而有工具的調整與優化,足見早期民間工藝知識之細膩。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5 月 27 日訪問徐吉綠、徐銘駿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27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