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長矛與長矛末端金屬的特寫,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此長矛全長 164 公分,以九芎木所製;矛頭為鋼製,長 28 公分;長矛末端金屬為鐵製,長 5 公分,由杉林聚落大武壠族居民潘瓊源( 1968 年生)所擁有。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周坤全( 1924 年生)、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大林( 1949 年生),以及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所說,早期長矛或拐杖末端可能帶有一金屬頭,以使長矛或拐杖更耐用,甚至有信仰上之用途。
根據周坤全耆老所說,《臺灣風物》發起人陳漢光曾於 1962 年來到小林部落訪問,報導人之一就是他當時年約 70 - 80 歲左右的外婆潘銀花,其中留下的大武壠語就包含 tabotu 一詞,意思是「拐杖裝鐵的地方」;但 tabotu 作為拐杖或長矛末端的鐵製金屬頭,不僅只是讓拐杖或長矛更耐久,還有避邪的作用。周坤全耆老說,過往在山上工作或狩獵時,如果遇到令人不安而無法解釋的事情,就可將長矛往地上用力敲擊,其末端金屬頭 tabotu 發出的聲響,會使不好的事物避開。淺井惠倫日治時期於小林部落留下大武壠族人牽戲的的紀錄,影像中舞者圍繞著一根長矛與甕,周坤全耆老認為此長矛即是以 tabotu 插立在地面上。
潘瓊源認為,以長矛金屬末端敲擊地面所製造的聲響,應可讓獨自在深山中的獵人心生信心,膽量更大,以面對未知的恐懼,這或許是大武壠族的祖先認為 tabotu 有避邪功能之由來。此說法也提供我們另一種年輕一輩族人對祖先傳說或信仰的當代詮釋。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6 月 12 日訪問周坤全與徐大林、6 月 8 日訪問徐吉綠、6 月 23 日訪問潘瓊源後撰寫編輯,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23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