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小林部落的竹水桶,攝於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小林部落,在地人直接稱為水桶(tsuí-tháng)。此竹水桶全長 122 公分,直徑 11 公分,以麻竹所製,握把為黃藤皮。在早期未有塑膠以及其他人工材質的時代,人們為生活上的方便,會運用自身對植物使用的知識,將植物應用在日常生活上。竹材的使用十分常見,當中更會因竹材質地的不同而應用在不同物件的製作上。居住在楠梓仙溪流域的大武壠族人,便有透過竹材製作水桶的方式,以進行日常所需的工作。
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表示,聚落早期以刺竹,麻竹材製作取水器。製作竹水桶的竹材,直徑至少要 10 公分,長度至少要 120 公分左右(有的甚至更大更長)。將竹材裁成 120 公分長度,一側為底,另一側竹子削成方便倒水的斜尖口,再運用尖銳器具將竹筒中的竹節貫穿,這樣整個竹子後就能成為可以取水跟蓄水的容器。竹水桶的製作要大要小都可以,大小的差別主要會影響所要取的水量多寡。
徐吉綠耆老說,提到竹水桶,就要介紹小林部落所使用的竹尿筒,兩者因同為裝盛的器具,因此在製作方式上基本上相同。早期的房屋型制會將廁所蓋在離家屋有一段距離的後方,有些老人家在夜晚時要小解不方便,或者天冷時不出房舍,就會運用竹材製作尿筒來使用,尿桶的製作原理與竹水筒一樣,唯一的不同是竹水筒會削成斜尖口,但尿筒則是平口,是兩者主要差異。
同樣的作法,但因不同的需求,在構造上而有所修改,但不變的是早期人們因對植物特性認識的熟稔,進而能靈活的運用這些材料製作成日常所需的物件。透過竹水桶的製作,可一窺早期人們對於大自然素材使用的靈活性與彈性。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徐吉綠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月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2 月 17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