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漁獵衍生行為及物品:處理苧麻的工具

圖為小林部落的木製刮麻器,為當地居民早期處理苧麻的工具之一,攝於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小林部落,在地人稱為「剾刀(khau-to)」。在早期未有塑膠以及其他人工材質的時代,人們為生活上的方便,會運用自身對植物使用的知識,將植物應用在日常生活上,例如苧麻就是最常用於製作繩索的自然纖維,並需先以器具處理過,才能將苧麻纖維製作為繩索。此刮麻器便是小林部落早期處理苧麻的工具組之一,全長 31 公分。

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劉章文( 1924 年生)說,部落早期處理苧麻的工具組,包含了鐵製鉤環、竹環與鐵片,以及木製刮麻器等三項工具。鐵製的鉤環用於鉤開苧麻,接著運用竹環與木刀將苧麻表面皮層給去掉,刨成苧麻絲狀,再將苧麻絲清洗後曬乾,最後運用捻繩手法(將苧麻纖維以手搓製成繩索)將苧麻捻成繩子,就可以拿來使用。

劉章文耆老說,早期因為外地人都會來收購苧麻絲,所以家裡除了種植自己要用的苧麻外,亦有族人會在家中植有大規模的苧麻,待收成處理後賣給外地人,因此苧麻作物早期在小林部落也是經濟來源之一。後期因為苧麻產業沒落,處理苧麻的做法漸漸沒再運用,因此逐漸被族人遺忘,但聚落耆老對於以前處理苧麻的工具與做法還是有一定印象。目前位於高雄杉林區的大武壠族枋寮部落,仍有聚落耆老有種植些許苧麻,而他也一直運用小林部落耆老所說的苧麻工具處理苧麻。

苧麻曾經是楠梓仙溪流域聚落居民共有記憶的植物,這與苧麻曾為廣泛使用的材料相關,也因此許多商人會前來收購。這樣的狀況,造成苧麻成為許多聚落居民曾經生財的工具。而後隨著苧麻產業的沒落,處理苧麻的工具漸漸地從大眾的舞臺謝幕,然而相關的記憶仍留存在當時那一代人的心中。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劉章文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7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8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不明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4/28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戰後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