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趕鳥器,全長 85 公分,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在地人稱為「噗仔(pho̍k-á)」。趕鳥器在臺灣南島民族大武壠族的傳統文化中,是用於農耕時期在稻米將熟成的時期用於驅趕鳥類的主要工具,主要製作的材料可使用刺竹、麻竹、長枝竹等。
趕鳥器整隻都是竹製,約兩尺長,取大支麻竹將兩節竹管從中間剖半,一端再左右各削去一半做成握把,使用時手握握把處上下晃動,上下兩片竹管便會交互敲出巨大聲響,用來趕啄食稻穀的鳥類。
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大林( 1949 年生)說,趕鳥器作為大武壠族的農耕用具,在早期族人的農耕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後來因為族人漸漸沒有種植旱稻與水稻,所以此工具漸漸消失而沒有使用。 2011 年大滿舞團成立,以趕鳥器當舞團的演奏樂器, 2022 年甲仙區大武壠族人參與杉林區巴楠花國小聯合運動會時,將此工具拿來當加油棒,而使該工具得以用另一種樣貌繼續存在於大武壠族小林族人的生活。
在楠梓仙溪流域的其它聚落也有使用趕鳥器的經驗,大田社區大武壠族裔耆老潘金福( 1940 年生)分享道:當地稱為「竹瓦仔(tik-hiā-á)」,通常都是在稻穀吐穗後開始灌漿時,鳥會來吸取稻穗裡的漿汁,這時候就要拿趕鳥器出來。製作上會選擇較堅韌的麻竹,否則無法長久使用。使用時要在田裡邊走邊搖,但是小鳥聽久就會習慣,到時趕鳥器便會失效。另外大邱園聚落耆老陳上忠( 1938 年生)則說,他常在清晨較涼爽的時候使用趕鳥器嚇鳥。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徐大林、潘金福、陳上忠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31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13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