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漁獵衍生行為及物品:背筍簍

圖為小林部落的背筍簍,以及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劉章文( 1924 年生)示範背筍簍使用的情形,攝於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小林部落。在早期未有塑膠以及其他人工材質的時代,人們為生活上的方便,會運用自身對植物使用的知識,將植物應用在日常生活上。居住在楠梓仙溪流域的大武壠族人,便有透過植物製作背簍的情形,另外有族人依照他與其他族群互動的經驗,改良出符合自身需求的背筍簍。

根據劉章文耆老所說,聚落早期的背簍只有一種型制,該型制所能裝盛的農作物數量並沒辦法用於採收大量的竹筍與農作物。為此劉章文耆老從跟那瑪夏的布農族人接觸經驗中,由那瑪夏布農族人的大型背簍能裝盛竹筍等相關農作物得到靈感,由於劉章文耆老同時為聚落中的編織能手,因此依照自身的編織能力,改良出一個特有的大型背筍簍。

劉章文耆老的背筍簍是以現成的打包帶、笱頭藤(多花油柑,kô-thâu-tîn)、布背帶與尼龍繩組合而成,底長約為 40 公分,寬 25 公分,高 80 公分。底部以方格編法來進行起底製作,接著運用六角編法開始編織籃身後,將多餘的打包帶開始反折倒插進行收尾,接著拿笱頭藤固定綑綁籃底與籃藍身即完成。此為劉章文耆老透過觀察,並結合自身的技法以及簡易的素材所改良出的背筍簍。與布農族所製的大型背簍差別在於,布農族所製的背簍背袋為頭背帶,而改良版的則改為運用雙肩背帶,而其他如型製、外觀、編織技法以及黃藤的運用均有類似的地方。

從劉章文耆老的經驗可發現器物的使用具有能動性,如編織的手法、構造,便會因使用的目的不同而有所更動。雖看似劉章文耆老是從那瑪夏布農族人所用大型背簍而得的靈感,但更重要的還是來自於劉章文耆老自身所知的編織技法。劉章文耆老能靈活的因應材料的特性,以及對編織技法的認識,進而研發出個人改良式的大型背筍簍。有此可見早期人們儘管物資的取得並非現今之方便,但透過對於材料的認知,再搭配上自身的創意,便能改良出更為好用的器具。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劉章文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7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8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劉章文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4/28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戰後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