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獵具:捕蛇器「箠仔」

圖為匏仔寮部落耆老王國慶( 1949 年生)所製作的捕蛇器「箠仔」,以及箠仔前端的束繩特寫,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匏仔寮部落;此箠仔以桂竹製作,全長 160 公分。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所說,除了山豬、山羌等動物及魚類以外,蛇類等爬蛇類也是早期部落族人會抓食的獵物,無毒如錦蛇、「山埒(suann-lua̍h,南蛇)」、過山刀,以及有毒的「百步仔(pah-pōo-á,百步蛇)」等,都是小林部落族人過去曾捕抓的蛇類。而箠仔就是一種簡便的捕蛇器,是族人常用來捕抓蛇類的工具。

箠仔(tshuê-á)原意為「竹條、竹枝」。根據徐吉綠耆老所說,箠仔是一種竹條前面加上束繩的捕蛇器;使用時,以竹條和蛇保持適當距離,再小心地以竹條前頭的束繩套住蛇長長的身體,用手快速拉緊束繩,就可將蛇擒住,看起來像玩具,但非常好用。

徐吉綠耆老說,箠仔的竹條可以直一點的木材代替,而事實上,過去小林部落周遭並非那麼容易取得適合製作箠仔的直挺竹條,因此反而比較常以木條製作。至於前面的套繩可以一般繩索或甚至塑膠繩製作,沒有繩子的話,以羌仔藤(kiunn-á-tîn,酸藤)代替也可以;但最適合的是苧麻繩,因苧麻纖維的質地光滑,把套繩拉回來的時候,麻擦力最適中。也可見近代工業的材質,在耆老眼中不見得能取代苧麻等早期自然纖維的質感。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5 月 28 日訪問徐吉綠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0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王國慶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7/20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戰後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