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獵具:以苧麻繩與蛇袋捕蛇

圖為早期用於捕蛇之蛇袋,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匏仔寮部落;此蛇袋長約 82 公分,寬約 36 公分,以尼龍繩製作,為匏仔寮部落耆老王國慶( 1949 年生)所收藏。據王國慶所述,往年夏天他都會前往山區抓蛇,天氣越熱蛇越容易出沒,且會躲在陰涼的地方;一般大眾看到蛇往往帶著懼怕的印象,但對這些居民而言,蛇是可帶來經濟收入的動物。而蛇袋就是捕蛇所需的工具。

王國慶耆老說明,捕抓蛇類之前,要先準備好苧麻繩與布袋,此布袋稱為「蛇袋」。早期蛇袋是用美援時期所發放的麵粉袋製成。王國慶耆老發現蛇之後,會先判斷蛇是否有毒,若蛇有毒,便需要一根約 4 到 5 寸長的木頭或竹子,在將苧麻繩的一端綁成圓圈,接著將 4 至 5 寸長的樹枝在麵粉袋口撐開成圓形或三角形,固定於地上。此時將繩索套進蛇頭,但切勿拉緊,因為拉緊的話蛇會掙扎,因此需要用「牽」的方式 —— 手臂左右搖晃,將蛇引導進袋中,再馬上將袋口踩緊,毒蛇就無法逃走。蛇若是無毒,王國慶耆老會先徒手握住蛇尾巴,手臂左右搖晃,接著一舉將蛇尾拉起,另一手掐著蛇的脖子,便可順利捕捉。若遭遇緊急狀況時,可用小錘子敲擊蛇的脖子,牠便會暈眩或死亡。

王國慶耆老在匏仔寮鄰近山區曾捕過有毒的百步蛇、雨傘節、眼鏡蛇、龜殼花、鎖鏈蛇等,不過最常遇到的是錦蛇,再來是體型巨大的「山埒(suann-lua̍h,南蛇)」。王國慶耆老會將有毒的蛇賣給研究所作為血清之用,例如母百步蛇一斤 3,000 元、公百步蛇一斤 4,000 元,他抓到就會打電話通知研究員。若是無毒的蛇,王國慶耆老就會自行食用。處理方式為先在脖子用刀具畫一圈,將整件蛇皮剝下,並用熱水燙過之後去鱗片,之後就可以做為涼拌。蛇骨會用來熬湯,蛇肉則會炒三杯口味,蛇頭不吃。王國慶耆老回憶錦蛇最好吃。

對於匏仔寮部落居民而言,蛇是具經濟價值的動物,可販售予研究所,因此有進行捕捉的動機。另一方面,因為早期中醫古籍紀載蛇肉具各種功效,因此值得食用以養身。從王國慶耆老的口述,可以觀察到匏仔寮部落獵人如何使用捕蛇工具,並呈現出對於蛇類是否具毒性,匏仔寮部落獵人也會有不同的捕捉方式,以避免受到蛇毒傷害。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王國慶後,參考許惠婷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28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0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王國慶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7/20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戰後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