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獵具:小林部落的捕鼠器「鳥鼠觸仔」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獵具:小林部落的捕鼠器「鳥鼠觸仔」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獵具:小林部落的捕鼠器「鳥鼠觸仔」

圖為小林部落所存之「鳥鼠觸仔」,攝於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小林部落。此鳥鼠觸仔以長枝竹或桂竹所製作,全長 134 公分,釣竿部分長 113 公分,以桂竹製作。在農業時代,農產收穫是農民重要的生活經濟來源,也因此任何會損害農作生長的狀況都是農民必須去解決的。當中老鼠是令農民感到頭疼的對象,一來老鼠會食用農作,二來老鼠聰明不易捕捉。而圖中的「鳥鼠觸仔」就是過去小林部落常用的捕鼠器之一。

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表示,「鳥鼠觸仔(niáu-tshí-tak-á)」是過去小林部落常用的 2 種捕鼠器之一,以細竹、竹管及苧麻繩索和製而成,當老鼠被蕃薯等誘餌吸引,鑽進竹管吃誘餌時,碰觸到綁住誘餌的卡榫,就會啟動陷阱繩索,將老鼠身體套牢。耆老認為此陷阱名稱「觸仔(tak-á)」也可能是狀聲詞,來自老鼠碰到陷阱時,陷阱啟動套繩的聲音。鳥鼠觸仔是聚落內很常見的捕鼠陷阱,但亦也可用來捕捉松鼠。

鳥鼠觸仔設置後的外型類似一把短小的弓箭,主要構成是一支細竹,一節竹身與繩索跟兩截小木棍。除了竹子跟繩索不需製作外,主要綁在繩索上的小木棍都要稍微加工處理,一根木棍當卡榫,一根木棍作為止滑使用,竹身左右中心削一個缺口,右側鑽四個小孔運用,小孔用於置放陷阱時,作為卡榫,以及使用繩索時會使用的區塊。鳥鼠觸仔原理與套索陷阱一樣,實用度對族人而言蠻高的,在聚落中也是耆老們經常運用的捕鼠陷阱。

雖是小小的老鼠陷阱架設,卻因為老鼠的習性詭譎多變,因此需多加觀察老鼠的動線以修改陷阱的架設。當中鳥鼠觸仔因為好用,更廣泛受到小林部落族人使用。現今鼠類仍會對小林部落家屋造成鼠害,因此這樣的捕鼠技巧更可繼續流傳在小林部落使用。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徐吉綠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18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8 日。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創作者
徐吉綠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4/28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戰後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