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狩獵慣習與倫理

圖為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說明杉林地區狩獵相關禁忌之情形,攝於高雄市杉林區大愛園區。相較於位於楠梓仙溪中上游的小林部落位處山區,高雄市杉林區各部落較早開發水利設施,也較早有「雙冬」或一年兩穫的水稻種植,因此更依賴農業,卻仍然留有許多關於山林狩獵的文化。

根據杉林聚落大武壠族居民潘瓊源( 1968 年生)與徐吉綠耆老所說,雖然就過往經驗,並無特定家族只能在特定獵場狩獵之說法,但一般而言,若看見獵徑已有其他獵人施放的陷阱,他們就會避開該獵場,是為對其他獵人的尊重,也避免誤觸陷阱之危險。

在狩獵的人數上,潘瓊源通常獨自入山狩獵,也可能和熟識的友人或親人一起狩獵,安全性較佳,但最多 2 人,否則 3 人以上結伴狩獵容易讓獵物警覺。在狩獵的作息上,杉林聚落的獵人通常於晚餐後約 8 點多出發,當晚就午夜前就返回聚落,原因在於隔天上午需務農,不若其他原住民族常通宵狩獵。徐吉綠耆老則說,過往小林部落的獵人通常是一大早去佈置陷阱,傍晚就會回部落,否則隔天無法務農。兩人說法共同點在於均強調入山狩獵,當晚就必須返回,否則無法應付隔天的務農作息。

然而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周坤全( 1924 年生)所說,早期獵人狩獵,也常有整夜不歸,於山中過夜之事。從上述分享,我們可隱約了解農業生活在徐吉綠等耆老以後的年代,已逐漸成為部落生活重心,以致於影響狩獵活動的作息。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6 月 6 日訪問潘瓊源、徐吉綠與周坤全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16 年 10 月 15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