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以月桃葉仔細捲好的山菸葉,以及使用後的山菸葉灰,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小林部落大武壠族人口中的「山薰葉(suann-hun-hio̍h,山菸葉)」指兩種植物,葉子均有點像一般菸葉,一種是假酸漿(Trichodesma calycosum Collett & Hemsl.),可直接食用,常用作排灣、魯凱、卑南等原住民族小米粽的包覆食材,另一種則是山煙草(Solanum erianthum D. Don),常被原住民族部落拿來代替菸草使用,因而又有「假煙仔」或「山番仔煙」等別稱(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2021),也是早期小林、荖濃等大武壠族部落耆老的難忘回憶。
山菸葉形狀像芒果葉,形體微細長。大田社區耆老鍾瓊美( 1935 年生)分享道,採摘山菸葉時,要選擇葉況較老且表面粗糙的採收,之後在篩子上曬兩天,待完全乾燥再切細切碎,最後將細末揉一揉塞進菸斗中壓緊,用火柴點燃就可以吸食。吸食多次便會產生菸油,並累積在菸管中,使得無法通暢吸食,此時需要使用鉛線(iân-suànn)戳進菸斗尾端(也就是吸嘴處),並拉出阻塞的菸油,暢通後再繼續吸食。
根據高雄市六龜區荖濃部落耆老潘鳳英所說,相較於一般菸草,山菸葉味道更強烈些,因此少抽菸的人初試會覺得特別難受,或許也因此較不容易上癮。潘鳳英耆老也說,年輕人並不喜歡山菸葉,而通常選擇後來的「枝仔薰(ki-á-hun)」,或現今的香菸。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4 月 12 日訪問鍾瓊美、4 月 16 日訪問潘鳳英後,參考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16 日及 6 月 18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