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狩獵法:捕捉蟬的方式「搖蟬仔」

圖為白水泉聚落居民葉智宏(約略於 1960 年代生)說明早期「搖蟬仔」的情形,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木梓社區白水泉聚落。根據葉智宏所說,早期生活較貧困,居民不會放過任何可攝取蛋白質之機會,連「杜猴(tōo-kâu,大蟋蟀)」、蟬等昆蟲都是桌上常見的菜餚,而「搖蟬仔(iô-siân-á)」便是一種孩童搖樹以捕捉蟬加菜的方式。

根據葉智宏所說,過去每到中秋節前後,蟬開始鳴叫,聚落小孩就可以開始進行搖蟬仔。進行搖蟬仔時,一般會在樹下生起火堆,再手持火把,而火把除了照明,以看見樹上是否有蟬,也可以驅蛇。當孩童手持火把,看見樹上有蟬之後,就會搖動樹;而蟬受驚後,就會因其自身趨光性,往樹下早已生起的火堆飛去,此時孩子們就可輕鬆以手撿拾飛落在火堆旁的蟬隻,再裝進漁網、「籗仔」(khah-á,魚簍)裡,或後來塑膠普及後,直接以塑膠袋裝。葉智宏補充道,捕捉到的蟬仍會鳴叫,聲響非常大;此時只要把蟬腹部左右側的兩片金色的鼓膜拔除掉,蟬就不會再發出聲音了。

葉智宏說道,居民捕捉的蟬,通常高砂熊蟬或紅脈熊蟬等大型、黑色的蟬為主,而當地另外兩種金色、綠色的蟬體型較小,並沒有在食用。當時小孩子把一簍簍的蟬帶回家後,通常由家中大人負責料理。料理時,先把蟬的腳與翅膀拔掉,並用水洗乾淨;接著在鍋中以豬油爆香辣椒與蒜頭後,將蟬放下去炒酥,就可起鍋享用了。

葉智宏說,自從社會越來越富裕後,人們就已經不再進行搖蟬仔,但蟬隻香香酥酥的口感,至今仍令他懷念不已。而當時孩童慣以魚簍裝蟬隻,也可見現在少見的竹編魚簍,在以前是非常普及的容器。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6 月 28 日訪問葉智宏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28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