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架設石板捕鼠器的情形,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在農業時代,農產收穫是農民重要的生活經濟來源,也因此任何會損害農作生長的狀況都是農民必須去解決的。當中老鼠是令農民感到頭疼的對象,一來老鼠會食用農作,二來老鼠聰明不易捕捉。小林部落耆老便分享早期聚落內捕捉老鼠以及製作捕鼠器的經驗。
徐吉綠耆老表示,早期聚落的捕鼠器運用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用石板結合觸卡榫,當老鼠要吃食物不小心碰觸到卡榫時,石板陷阱就會壓下來讓老鼠無法逃脫;一種是用細竹、竹管及繩索所製作的「鳥鼠觸仔(niáu-tshí-tak-á)」,當老鼠靠近吃食物的時候,若接觸到卡榫就會啟動陷阱繩索,以套身體的方式捕捉到老鼠。這兩種方法皆會以番薯為誘餌。
徐吉綠耆老說,早期小林部落的農作物有稻米,樹薯與甘蔗,因為這些作物也是鼠類相當愛吃的作物,所以經常會有嚴重的農害情況出現,因此捕捉老鼠成為聚落族人在農作物收成時必做的工作。鼠類的料理方式中,以三杯為聚落主要的鼠類料理方式。另一方面,若是出現在居家附近的家鼠就幾乎不會食用,因為主要捕捉的原因是防止老鼠跑進家裡吃食物,食用並非重點。
老鼠的捕捉呈現農業社會農作的重要性,可以說農作維繫農家經濟運作,因此捕捉老鼠可以說是農家避免自身經濟損失而採取的行為。在早期物資往往需要自行生產的年代,除可透過市場交易、自行捕獲等管道取得蛋白質來源外,部分會從捕捉對農作有害的動物,並進而加以處理烹調取得,由此呈現早期農業社會生活的日常。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徐吉綠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17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17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