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大武壠族獵物及漁獲處理文化:鹿 timtim

圖為杉林聚落耆老陳勝原說明早期鄰居分享「鹿 timtim」料理之情形,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杉林聚落。「鹿 timtim」是一種以腐敗的鹿科動物內臟所醃製的食品,從楠梓仙溪中游的小林部落到中下游的杉林部落均有此傳統,多數部落稱之為「鹿(lo̍k)timtim」,或者杉林部落族人亦稱之為「鹿(lo̍k)tintin」。

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周坤全( 1924 年生)所說,以前設置陷阱都是利用農務閒暇之時進行,所以在山上設置陷阱後,由於獵人還要務農,無法太頻繁地巡視陷阱,因此常發生獵物落入陷阱多日,發現時已死亡的情況。若獵人發現這樣的情況,就會視獵物死亡的時間,進而判定是否因為獵物死亡時間過久而放棄採用獵物的肉。若獵物死亡過久,肉已腐敗不能食用,獵人便會取獵物的內臟進行醃製煮食,而此醃製過的內臟就稱為「鹿 timtim」。

timtim 於大武壠語的原意為心臟或腸子,後引申為「內臟」,只要是鹿科動物的內臟均可醃製為此種食品;例如根據匏仔寮部落耆老王國慶( 1949 年生)所說,若是山羌內臟製作者,就會被稱為「羌仔(kiunn-á)timtim」。根據周坤全耆老所說,鹿 timtim 外觀不美味,聞起來也有強烈的腐臭味,但吃起來相當美味,王國慶耆老亦將之比喻為「臭豆腐」:「聞起來很臭,吃起來很香。」周坤全耆老說明,若是懼怕生吃鹿 timtim,也可用炒的方式料理,也相當好吃,是任何時候都可以吃的醃製品。

儘管如此,鹿 timtim 無論外觀和味道仍使多數人敬而遠之,年輕一輩的族人,或是外鄉嫁娶進部落的外族人,也幾乎都不敢嘗試。例如陳勝原耆老分享其個人經驗,早期聚落會食用鹿 timtim 者,多為潘姓居民,曾欲與他分享鹿 timtim,但由於氣味太臭太重,他未曾敢嘗試。

「鹿 timtim」可以說是對獵物的最後利用,在最佳的狀況下,獵人可以取得獵物的肉與皮毛,然而在較差的情況下,獵物腐壞情形嚴重,獵人僅能取下獵物的臟器,經過處理食用。對獵物臟器的處理,顯現小林部落大武壠族人愛物惜物的狀況,並不會因為獵物腐壞就全然丟棄,而會盡可能擇取獵物身上可用資源。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3 月 26 日訪問陳勝原, 2022 年 7 月 20 日訪問周坤全、王國慶後撰寫編輯,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3月 26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