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杉林聚落大武壠族居民潘瓊源( 1968 年生),說明早期民家料理狸貓方式的情形,攝於高雄市杉林區大愛園區。俗稱的「狸貓」包含許多保育類動物,現今已不可捕捉,但早期法令還未禁止,農業社會窮困時,狸貓仍和許多動物一樣,是民間普遍的蛋白質攝取來源。
臺灣民間泛稱的「狸貓(bâ)」實際上包含許多食肉目動物。以楠梓仙溪為例,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所說,早期所謂的狸貓有靈貓科的「果子貓(kué-tsí-bâ)」果子狸與「七腸仔貓(tshit-tn̂g-á-bâ)」麝香貓、鼬科的「臭羶貓(tshàu-hiàn-bâ)」鼬獾,以及獴科的「山棕貓(suann-tsang-bâ)」食蟹獴,都是小林部落附近獵場可見的物種,而楠梓仙溪畔最常出現的則是食蟹獴。果子狸、鼬獾、食蟹獴在楠梓仙溪中下游的杉林聚落也常出現,尤其果子狸喜食山羌內臟,偶爾獵人收陷阱時,會發現陷阱中的山羌其內臟已被果子狸吃掉,他甚至曾看過幾隻果子狸追趕山羌時,另一隻果子狸預判山羌逃跑路線而埋伏在上頭的樹梢,再趁山羌經過時一躍而下,咬住山羌身體;而因其後背有長鬃毛而俗稱「山棕貓」或「山豬貓(suann-ti-bâ)」的食蟹獴,早期在杉林聚落杉林角的公墓一帶常出沒覓食;麝香貓則未曾見過。
潘瓊源回憶道,早年民間多半以捕獸夾捕捉狸貓一類的獵物,或是以縮小一點的山豬陷阱亦可。在 4 種狸貓當中,徐吉綠耆老認為麝香貓的腥味最重,潘瓊源認為果子狸肉質最好。料理上,潘瓊源說明早期當地料理果子狸等狸貓時,常先以熱油炸過後,再以民間常拿來燉香肉的中藥香料燉煮之。
數種狸貓中,麝香貓與食蟹獴與同時名列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卻都是各聚落族人可說出其棲地的物種。族人過去用於漁獵的山林知識,在當代也可作為人們進行野生動物保育的參考,為臺灣的生態保育盡一份力。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分別於 2022 年 6 月 8 日訪問徐吉綠、6 月 23 日訪問潘瓊源後,參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23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