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匏仔寮部落耆老王國慶( 1949 年生),說明早期匏仔寮部落醃製肉脯的方式,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匏仔寮部落。在早期物資不豐足的時代,人們為吃食的需求,會透過自行耕種、漁獵、狩獵等方式獲取食材並烹調。由於當時物資保存條件不佳,因此所採集、獵捕的食材,需靠特殊方式進行保存才得以延長食用期限,因此人們便衍生出各式保存方法,而肉脯(bah-póo)的醃製便是其中之一。
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周坤全( 1924 年生)所說,製作肉脯的程序相當簡單:首先將獵物剝皮、去骨處理好後,在肉抹上厚厚的鹽巴,並於大太陽底下曝曬多天,待肉乾燥後便可保存。小林部落族人是以「肉坪(bah-pênn,曬肉架)」作為曬肉脯的工具;為防止貓狗食用製作中的肉脯,曬肉架高度至少都有 180 公分以上的高度,但也會有人將肉脯拿到河邊的大石頭上進行曝曬。
另根據王國慶耆老之說法,匏仔寮部落的肉脯製作如下:
將剝下的肉放置在桶子中,倒入米酒與鹽,使米酒的高度蓋過肉之後,放置一週。若希望肉脯有其他香味,可再放一些八角或香料,一起浸泡。
製作過程中,山羌肉在吸收鹽水後會變得鬆軟,因此一週後需將山羌肉拿出來曬。曬的時候需以蚊帳剪裁而成的網子蓋起來,才不會讓蒼蠅接近肉脯,比較衛生。
曬肉脯的過程中,每天日落時得將山羌肉收起來,放回桶子中,並壓上大石頭,將肉中還沒曬乾的湯汁擠壓出來,隔日再拿出來曬。
若陽光強烈,大約曬一週左右就能完全乾燥,並予以儲存。
鋪曬肉脯的過程所產生的味道相當難聞,因此製作肉脯時,族人會避開那個區域。儘管製作的過程相當難聞,但當製作完成的肉脯下鍋烹煮後,味道相當美味,如周坤全耆老說:「還沒吃過如此好吃的肉!」說著說著就笑了起來。
肉脯是早期沒有冰箱等保存食品設備時,用以保存物資的方式,多會透過醃漬的方式處理,而不同地區也會將這樣的醃製肉品結合成其他料理形式。在王國慶耆老的口述中,可以發現匏仔寮部落居民會特地將肉脯作為端午節包粽的餡料,可見肉脯可與其他形式的料理搭配,同時亦可直接作為新鮮肉類食材的替代品。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周坤全、王國慶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1 日、6 月 10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0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