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大武壠族獵物及漁獲處理文化:肉脯

圖為匏仔寮部落耆老王國慶( 1949 年生),說明早期匏仔寮部落以肉脯製作肉粽之情形,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匏仔寮部落。在早期物資不豐足的時代,人們為吃食的需求,會透過自行耕種、漁獵、狩獵等方式獲取食材並烹調。由於早期物資保存條件不佳,因此所採集、獵捕的食材,需靠特殊方式進行保存才得以延長食用期限,因此人們便衍生出各式保存方法,而醃製便是其中之一。從小林到杉林等楠梓仙溪沿岸各部落,都有醃製肉脯的文化,除了可自行食用,也可作為商品與商人交易。

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周坤全( 1924 年生)所說,以前部落若有人在陷阱捕獵到山羌、山羊或者水鹿等獵物,若有獵物因中陷阱而死,但死去時間未久,肉還可食用,獵人們便會去除掉獵物的骨頭,並把肉醃製成肉脯(bah-póo)。肉脯除了自己食用外,亦會販售給商人,這些商人有些來自嘉義,有些是來自美濃的客家人。也因此,製作肉脯為聚落族人額外的經濟收入來源之一。王國慶耆老亦有類似說法,過去獵人在山上用陷阱抓到山羌後,除了直接以小刀將皮剝下,也會把肉削下來,可直接食用或製作肉脯,剩下的骨頭可以煮鹹菜湯來吃。

王國慶耆老分享匏仔寮部落的經驗:早期在農事逐漸告一段落的農曆三月,聚落的獵人們會開始到山上去放陷阱;由於匏仔寮部落粽子所使用的肉餡包含山羌肉脯,因此獵人在此時前往山區放置陷阱,便是為了端午節包粽子時所用的餡料做準備。除了山羌肉乾外,山羊、水鹿的肉也會做成肉脯,做法相同,但是只有山羌肉脯會用來包粽子;若肉脯要拿來直接食用,多是炒來吃,並不適合煮湯,而山羌肉脯綁的粽子非常好吃,不過王國慶耆老在外工作的女兒無法接受這種味道,此外匏仔寮也已經好多年不再這樣製作。

從年輕世代對肉脯的排斥,也可看出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喜好也在變化中。另一方面,為何山羌肉脯才能用來包粽子、為何肉脯不適合煮湯等說法,王國慶耆老已無法具體說出原因,只表明是早期一直傳下來的觀念,但幸好仍有耆老口述,讓我們有機會可一窺部落早期狩獵生活樣貌。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周坤全、王國慶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1 日、6 月10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0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