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大武壠族獵物及漁獲處理文化:「狗份」與獵團分享獵物的文化

圖為小林部落大武壠族人所飼養的獵狗,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大林( 1949 年生)所說,過去部落若組成獵團圍獵,若是有出人力或出借狗隻參與狩獵的家戶都可分到獵物,參與狩獵的家戶所分得的獵物部位不一,視貢獻而定,是小林部落大武壠族的狩獵文化之一。

根據徐大林耆老的說法,早期部落若組成獵團一起狩獵,一但捕捉到獵物,所有參與者都可分到肉:第一位打到獵物的獵人稱為「頭公」,可分得獵物的頭部;第二位打到獵物的稱為「鞭」,可分得獵物的生殖器;第三位打到的稱為「後部」,可分得獵物的坐骨;其餘參與者則平均分到其他部位的肉。即便是無法出獵人參與,只出借獵狗參與狩獵的家戶也可分到肉,所分到的肉便稱為「狗份(káu-hūn)」,出幾隻狗就有多少狗份。

從大武壠族「狗份」文化可得知,獵狗在部落的圍獵活動佔有重要角色,因此即便是僅出借獵狗參與圍獵的家戶,也能分享獵物。從獵團分享獵物的文化,也可洞見大武壠族的狩獵倫理。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5 月 28 日訪問徐大林後撰寫編輯,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17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