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荖濃部落公廨所收藏之鳥模,與小林部落公廨早期風向鳥之鳥模類似,目前收藏於高雄市六龜區荖濃部落公廨內;另為大庄部落公廨屋頂的鳥模,可與荖濃部落之鳥模互作比較,攝於花蓮縣富里鄉大庄部落公廨,在地人會稱為「hong-hiàng-tsiáu」。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劉福元( 1940 年生)所說,風向鳥為部落族人以公廨屋頂上茅草所製成的鳥模,是過去族人於開向、禁向等歲時祭儀前「打公鹿」時,會前往參拜的對象,以祈求狩獵平安。
劉福元耆老為高雄市杉林區十張犁部落大武壠族人,於 9 歲時成為小林部落養子,對早期部落生活仍有許多記憶,風向鳥即為其一。根據劉福元耆老所說,早期小林部落公廨屋頂右側邊緣有一隻鳥模,由公廨屋頂的茅草製成,依稀記得高度約 15 公分左右;每逢每年農曆三月半之禁向、農曆九月半之開向,或農曆三月初三北極玄天上帝生日等當地大武壠族重要祭儀時,族人集體前往山區「打公鹿」前,意即集體狩獵鹿隻以奉獻給神靈,就會來到公廨前方,對著鳥模參拜,以祈求狩獵過程平安順遂,並稱此鳥模為「風向鳥」。
小林部落公廨歷經數次遷位與重建,茅草製的風向鳥也不知何時開始消失在公廨屋頂上方,但劉福元耆老的說法能讓我們可遙想過往狩獵行為在族人生活與祭儀中的重要地位,也可見狩獵有一定危險性,乃致族人對風向鳥祈求平安。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劉福元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1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16 年 2 月 29 日、2016 年 3 月 5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