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荖濃部落大武壠族耆老潘平勝所製作的石板陷阱,攝於高雄市六龜區直瀨溪畔。小林等部落大武壠族人稱此類石板陷阱為「石硩仔(sio̍h-teh-á)」,「硩(teh)」為臺灣閩南語「壓」之意,將「石(tsio̍h)」的 [ts] 發音為 [s] 則為部分高雄地區大武壠族的臺灣閩南語發音特色。石硩仔即為「石頭下壓的原理所製成的陷阱」之意,專用於捕獵小型動物。
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所說,過去部落生活困苦,沒東西吃時,連老鼠、山河(suann-hô,鬼鼠)、竹雞、balang-á(鵪鶉)、麻雀等小動物都吃,就可以製作成石硩仔,捕獵鳥類或小型動物。石硩仔製作時,以 4 - 5 根每根至少超過 10 公分的樹枝互相槓桿,支撐起一塊石板,下方放鳥類或小動物愛吃食的餌料;待獵物前來覓食,誤觸樹枝,上方石板就會壓下來,把獵物壓住。石硩仔仰賴石板的重量將獵物壓住,因此若一塊石板重量不夠重,往往還會多壓一顆石頭。
徐吉綠耆老說,石硩仔是一種安全的陷阱,大人也會放心讓小孩施放,也沒有特定施放時間,簡易又有效率,「我去放,一定都會抓到(獵物)!」往往一群小孩就將石硩仔佈置到整片山區。陷阱佈置後,想去巡視陷阱時就可去巡視,同時嘴裡吆喝:「來喔,我們去巡(陷阱)喔!」另出匏仔寮部落耆老王國慶( 1949 年生)亦有相同說法,兒時還不會使用套圈陷阱時候,也是先學石硩仔來捕捉田鼠、老鼠、小鳥等小型動物,每天都會去查看是否有動物被壓死或壓傷。
石硩仔是臺灣各原住民族普遍的石製陷阱,同時新北市烏來區下盆部落泰雅族人也有同樣說法,認為石硩仔是安全而適合小孩施放的陷阱,往往是小孩成長時所學會施作的第一種陷阱,展現了狩獵文化的跨族群共通性。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5 月 28 日訪問徐吉綠後,參考洪惟仁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1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