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於2022年「傳統漁具漁法記憶蒐整計畫」所錄製,記錄北竿過去蝦皮業最繁盛的漁村—橋仔聚落捕蝦皮的記憶,以及佈設蝦皮定置網會用到的楸(樁)、斗、蝦皮窗、𦁧(蝦皮網)、筋索(繩)、輪板六件漁具的功能與使用,藉由老漁人之口,瞭解這些漁具如何一層一層組成一組精巧的蝦皮定置網具,並挖掘當中隱藏的海洋知識。
本計畫以記錄即將失傳的蝦皮捕撈技法為目標,以漁具為媒介,探究漁具在蝦皮漁法中所發揮功能,與其中蘊含的身體記憶、在地知識。
馬祖蝦皮捕撈技術源於福建長樂縣梅花鎮,曾為馬祖帶來豐厚的漁獲經濟。過去打蝦皮是村落重大漁事,事前的籌備材料、製作漁具、出海捕撈,至處理、加工、保養,需動員整村人力、各司其職方能完成。然而,隨著尼龍、塑膠材料和機動漁船的引入,加上1970年代漁村人口外遷,過去漁事設備荒廢,且缺乏分工作業所需的人力,傳統漁法、大型漁具都不再使用,僅存在老一輩漁人的經驗中,淡出人們的生活。
因古法失傳,有經驗的漁人或凋零、或遷至臺灣,影片邀請到北竿橋仔村漁人黃鵬武(1950-)先生為報導人。自幼便從父出海的黃鵬武先生,因喜愛考究事理,時常向村中的老漁民討教捕魚的智慧與技巧,經驗的累積和實踐,使他年僅17歲就擔任船老大(馬祖人對船長的稱呼,通常由經驗豐富的漁人擔任)。捕蝦皮工序多,黃鵬武先生不僅掌握打蝦皮的關鍵技法,還熟悉相關工具的製作和其他職位的漁事作業,且相較於一般漁人,能細膩生動地透過口述說明傳承自父祖輩的蝦皮漁具製作技術,帶我們一窺背後的原理、巧思,和過往漁村風貌。
考量傳統蝦皮定置網漁具巨大,天然材料取得不易(後為尼龍材質取代),且做工繁複,難以重製原尺寸漁具,影片中是以報導人自製模型解說。
影片攝於2022年7月,拍攝地點為北竿橋仔聚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