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甕仔

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甕仔,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早期因為沒有冰箱,所以人們會以智慧想出各種方式保存食物,其中醃漬就是巴宰族人的強項,因此家戶當中就會有許多的甕仔(àng-á)當作醃漬食品用的容器。

目前巴宰原鄉文化園區仍保存有三口陶甕,其形狀都是成陀螺狀,甕口小、甕身大,而底端則再縮小成近乎甕口的大小。巴宰族耆老潘英傑( 1949 年生)說,因為以前的食物相當珍貴,所以長輩都會將沒有用到的農作物醃漬起來保存,未來想吃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來。過去沒有玻璃瓶,所以每當需要醃漬食品的時候,家人便會以陶製的甕仔來當容器。例如在潘英傑耆老的記憶裡,長輩都會將陶甕用來醃梅子、菜脯、鹹菜或是裝酒,然後甕口處再以蓋子或是塑膠袋密封住,與外部環境隔絕。不過巴宰族人並不會自己生產陶製的甕仔,因此家中的陶甕大多是從埔里街上購得,可以發現目前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保存下來的陶甕的形式、顏色都不相同。

潘家保存下來的甕仔形式都與古代的老酒甕相近,有一件直條狀拍紋、一件螺旋狀拍紋;其直條狀拍紋的該件酒甕上還有補甕的痕跡,以酒甕的收藏來說實屬罕見。幸有巴宰原鄉文化園區將這些珍貴的文物留下,才能讓我們看到這種過去珍貴的用品。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潘英傑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1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23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不明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6/23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戰後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