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方形竹籃,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在塑膠產品尚未普及的年代,早期生活在現今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巴宰族人,善於運用森林裡的竹子做為材料,削竹篾編織各類的生活用品,例如蝦籠或是菜籃等;其中還有一件作工精細的方形菜籃,輕巧且堅固,適合手提或是勾在手肘處。
方形竹籃的形式以較厚的竹篾拼出底座,並用削薄的寬、窄兩種竹篾堆疊編織出竹籃的形狀。特別的是這件竹籃在上端也製作了可以開闔的蓋子,可以供使用者保護內容物。經巴宰族耆老潘英傑( 1949 年生)解說,這個竹籃過去是用在漁獵活動上,做為裝載捕獲的漁獲使用。以前潘英傑耆老的父親若是去溪裡電魚,後方便跟著一位年紀比較大的小孩或是另一位大人,揹著方形竹籃隨著前方電魚的人;當魚因受電擊昏厥浮起,後面揹著竹籃的人就會眼明手快的將魚隻抓起來放到竹籃裡,而上方的蓋子可以防止捕到的溪魚再跳出來。
除了盛裝漁獲外,潘英傑耆老的哥哥潘英雄耆老也說過另外一種使用方式:以前因為男人們都會去田裡工作,女性成員則會在家裡照顧小孩、打理內務,到了吃午餐或是吃點心的時間點,女性就會用這種方形竹籃裝飯菜到田裡給男人們吃,所以這種竹籃另外還有裝飯菜的用處。
竹編器具是巴宰族人居住在山林中生活的重要容器,其堅固耐用且多元的使用方式,可以隨族人不同所需而變換,如同此件方形竹籃一樣,既能用於盛裝飯菜也可以帶去溪中漁獵;只可惜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族人們,因為太早就需要出去外地討生活,因此只能將竹編的物件保留下來。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潘英傑、潘英雄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1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9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