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鼎,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早期的農業社會,家戶煮飯都需要準備大家庭的份量,因人口眾多,因此煮飯的時候都是用一兩人合抱的大鐵鼎(tiánn);鼎會被放置在廚房的爐灶上,以木柴加熱燒水、煮飯。
巴宰族耆老潘英雄( 1946 年生)說,以前自家廚房裡的灶台有兩個灶口,大的灶口上面會放大口的鐵鼎,小的灶口則是放生煨(senn-ue,鐵鑄鍋釜);小灶的生煨用來煮飯,大灶上的鐵鼎可以用來燒熱水、炊粿(tshue kué)、炒菜。除此之外,因為需要餵養家中的牲畜,所以鐵鼎平時也會用來煠豬菜(sa̍h-ti-tshài),將地瓜葉、樹薯等植物放到用大鼎的滾水裡煮熟,再拿去餵豬吃。
巴宰族耆老潘英傑( 1949 年生)特別強調:「我們用同一口鼎煠豬菜不會不衛生,因為豬菜雖然說是給豬吃的,但是那些蔬菜人也可以吃;如果人剛好餓的話,看到在煠豬菜,也是可以直接抓起來吃。」在生命禮俗方面,潘英傑耆老提到早期當一戶人家蓋好新房子要入厝(ji̍p-tshù,新居落成)的時候,親友會送鐵鼎、甕缸(am-kng)這類生活必需品,用以祝賀對方。
鐵鼎在早期農業社會的家戶中,用處非常廣泛,除了是煮飯維持溫飽的工具外,還可以送禮以及炊煮餵養豬隻之豬菜的工具;不過現代生活多變成小家庭的生活型態,過往一次要煮一、二十人份飯菜大家庭所使用的大鐵鼎,幾乎不曾在現在的家中看見。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測量用筆為 13 公分,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潘英雄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2 月 14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9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