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水缸

圖片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所收藏的水缸,攝於南投縣埔里鎮南村里南村二巷山區的巴宰原鄉文化園區。在還未有方便的自來水設施的年代,農業社會的家庭中都會準備一口大水缸(tsuí-kng)儲水;除了當成每天煮飯燒水的來源外,也可以備用作為應付任何生活所需。不過為了要儲存足夠的水量,每天都需要有家庭成員前去挑水,並將水缸補滿。

巴宰族耆老潘英傑( 1949 年生)說,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水缸都是長輩過去在埔里購買,再運送回到家中,而水源則是來自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獨特的水利系統。祖先們運用南平山坡度落差的位能,將山澗與湧泉的水源引到層層的梯田中,並且也會運用竹管將日常生活所需的水源,直接引到家中的水缸裡,這樣就可以免去每日挑水的辛勞。

潘英傑耆老說,早期生活在巴宰原鄉文化園區的舊三合院裡,因為有一道活水不斷的注入水缸中,因此只要任何潘家的人需要用水,即可拿水桶直接去水缸打水。打過水後,水缸也會馬上的通過竹管注水,恢復到原來的水位。一旦下雨造成水源混濁的狀況,潘家人就會立刻將竹管移開,不讓泥水流入水缸中;若無法避免這樣的情況,以前的長輩會將水缸靜置一段時間,待砂土沉澱後再用水,或者也可以直接將有泥水的水缸倒掉,待流水清澈後再重新蓄水。

在現今方便的生活當中,水資源的取得相當便利,實在難以想像過去農業社會還需要每天透過水缸蓄水才能使用;不再需要使用水缸後,潘英傑耆老將祖先留下來的兩口水缸擺在庭院裡,做成養魚的造景,讓水缸蛻去過往的生活用處後,還可以為巴宰原鄉文化園區增添些許過往古樸的樣貌。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潘英傑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5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9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自埔里市區購得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4/29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戰後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